少女懷孕「未卜先知」
一個大數據常用的例子就是美國的大零售商 Target,於 2012 年的一期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的頭版搶盡風頭,因為該報報道了一篇關於 Target 如何在芸芸數據中配對出哪個顧客很可能已經懷孕。整個故事非常精彩(精彩到我仍懷疑其真實性),話說有一名怒氣沖沖的中年男人走到其中一家店的店員面前,手持著 Target 用電郵寄出的購物優惠券,但購物的內容卻已經有所預設﹕一些孕婦用品的優惠。那名男子原來是一少女的父親,因在其女兒的電郵信箱上收到 Target 寄來的優惠券,很不滿意地質問店員為何向他的女兒寄出如此有意圖的「鎖定式推廣」,其意思是否 Target 鼓勵他的女兒嘗試懷孕?店員當然一頭霧水,店長查明了原來是 Target 背後的數據分析,查閱該少女的購物紀錄中有某種組合(葉酸維他命;鋅、鎂營養片和某些很特別的潤膚膏等等)便推斷該消費客戶有 87% 的可能懷有身孕,而且預產期大約是在什麼時候。因此 Target 的電腦推廣系統便會再配對一些相關的孕婦用品資料,發到她的電郵信箱去。店長及後回電,準備向該名男子道歉並說明,誰知那名男子在電話中主動道歉並詢問他們是如何得悉他的女兒真的已有身孕!以上的故事是大數據最喜歡採用的,以「較她爸爸還早知道女兒已有了身孕」來說明大數據的威力。
第三波還需人腦分析
今天社會已經開始邁進「第三波」,即以資訊、數據來產生有用的知識,並利用知識創造財富的年代。而近來大數據的浪潮好像在向我們宣示,我們已經進入了第三波的年代了。但各位必須懂得區分,「開始邁進」第三波不等於「已經進入了」第三波。但這又以什麼來做準則呢?一切還是以人的思維素質,而不是科技來判定的。
Nate Silver認為,能拆解數字的電腦「粗暴」運算,將很多看似「無厘頭」的資訊用不同方式分析,讓我們可以參考同一組資料的不同維度。當中我們必然會有一些很棒的發現(例如Target的例子),但同樣重要的提點是,我們的世界仍然是不完美的,很多時候噪音就是噪音,真的沒有任何值得再演釋。更多的分析只會是在一堆噪音上「過度演釋(over-interpretation)」!人腦仍是非常重要的,但他/她必須懂得如何判別哪些是信息,哪些是噪音。有了這種能力,思維層次才能與第三波經濟同步。
現代人思維仍然滯後
現下的問題是﹕社會雖然開始步進第三波的經濟,但我們的思維在很多時候仍滯後在第二波的「集中、集權、大量、標準」等層次上,第三波科技所拆解出的資料仍然是不懂得解讀與分析,到頭來只是另一層次的噪音而已,而且是愈來愈多噪音。
上周我談及全力發展第三波經濟的新加坡。沒錯,他們有好的政府願意花錢,決心投資,結果不斷吸引外資及國外人才,在很多有利第三波發展的金融、生物科學、管理學上都有長足的進步。而香港政府的不長進,沒有這些方面的長遠投資,是否意味著我們一般百姓不能踏進第三波經濟?我的觀察是,在配套上的支援當然重要,但我們實在需要明白,在第三波世界到底要求怎樣的思維模式,我們才能判別到底哪個地區是最有潛力發展第三波的。下一期與各位分享未來的思考需要什麼。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