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有關第二波的「大量化」走進第三波時,將會往兩極方向發展,而非單一方向。這是令人意外的發現。想深一層,第三波是代表多元,它真的不應該是由另一個標準來取代舊的標準,否則那仍然是換湯不換藥的第二波「標準化」現象。
大量化的新走向,一方面就是眾所期待的,被科技解放後,走向越來越小批量的生產模式,甚至是「一個人的市場 (market of one)」;然而另一方面,商場上的巨形企業卻有越來越大的趨勢,蘋果、三星、谷歌、Facebook 等等用戶與用家都是上億計的。而且外間的巨企購併越來越大型,工廠的生產如富士康也有過百萬的員工,一時之間被搞暈,為何這與「一個人的市場」好像完全相反?為何會有一種規模越來越大的感覺?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可以有超過「大量化」的超級大量化,甚至是「無限量」?答案同樣是科技以及網絡的威力。
也是這個原因,互聯網的出現,連同科技的不斷演進,破壞性地創新了人類的新生活模式。有的認為,互聯網的出現等同鐡路的出現,但這大大貶低了互聯網對人類發展的衝擊。我認為這等同人類發展史上語言的出現那麼重要。人的生活將會與大數據以及巨大的雲計算一起互動,我們將對世界有一個全新的了解,這是以前人類在任何一個時候都沒法做到。更甚者,互聯網的出現也對「訊息化」、「電子化」,以及我在此欄討論不少的「演算化」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令到我們今天的互聯網已經有它的「智力」(那怕 IQ 值仍是非常低)。
我們可以看到,第三波不再是那麼單一或簡單的方案。它有一種邁向複雜化的自然傾向。「大量化」演變成「無限量」或「一個人的市場」,而且在這兩極中間的「頻譜」中都可以出現和存在不同的規模。如是這樣的話,那麼這現象會否也出現在其他第二波的現象呢?比如說,第二波的「標準化」,同樣地,它也是往「獨特化」及「超級標準化」的兩極伸展。所謂的「超級標準化」也可以用「平台化」來想像。當我們談第三波標準,它肯定是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要實現「零阻力」的流通,否則這種全球化便沒有多大意思。結果我們可以看到歐洲大陸企圖打造一個暢通無阻的歐盟與歐羅區,目的是去除貿易間的阻力,當然我們更不用說在金融市場上的熱錢流動。在網絡上,比特幣 (Bitcoin) 的出現是另一種零阻力、或接近零費用的流通。
在智能手機上的平台戰也是一種「超級標準」的經典例子。Android 對蘋果的 iOS ,誰能勝出便能「贏家通吃」(雖然最後可能只能平分天下)。由這些標準所產生的市場,便是一個跨越全球、起級大的市場,因此也提供「超級大量化」生產的土壤。相反的,第二波的標準化其實早也人感到納悶。有不少後現化思潮不斷崛起,就是要挑戰「一竹桿打一船人」的標準化,這種挑戰從教育到建築、到藝術、到電影,以至時裝都出現千奇百怪的「反標準化」現象。雖然有的真令人不堪入目,但這本來就是一種對抗「集中、集權、標準」的表現。
因此,我們已經開始看到,由第二波遺留下來的「大量-同步-標準-集權-集中-專技」,在第三波的世度裡,每個概念都將要向左右同時拉弓,伸延出另人眼花瞭亂的未來景象。大量化會走向一個人的市場與超級大量化的市場;同步化會走向實時化與自然的異步化;標準代會走向獨特化及超級標準化;集權化就是走向滲透性監控及分權化;集中化剛邁向分散連結及集群化。餘下來的還沒有討論過的,就是第二波的「專技化」將會如何走向,且讓我們下次為此作一完整的總結。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