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聰」一直是網絡世界上的傳奇。2008年寫下論文《比特幣﹕一個點對點(peer-to-peer)的電子現金系統》前,世人似乎從來沒有聽過中本聰這個人或團體,但這篇文章一登出,即刻引來很多人的關注,因為這篇文章說「他」發現了一種方法可以解決電子貨幣在互聯網上保存「獨特性」的問題,即它不會被重複使用。就如很多諾貝爾獎級的論文一樣,中本聰這篇論文只不過8頁紙,卻足以震撼全世界。
開創比特幣震撼全球
約在3周前,現已轉任為網絡雜誌的《新聞周刊》記者Leah M. Goodman竟然追蹤到一個「疑似中本聰」的美籍日本中年男人。話說中本聰在2008年寫出論文、2009年放出比特幣的演算程式後,一直沒有人能直接接觸他!而最神奇的是,「他」在2010年底最後一次呼籲不要讓比特幣在維基解密網站上使用後,便消失於網絡世界。
這件事足以讓人覺得世事真的比小說更離奇。其令人稱奇之處在於如何開創如此具革命性、富創意的「玩意」,而我們對這個開創者所知的又是如此少。
中本聰若真的是 Goodman 所指的那個「疑似中本聰」的話,那「他」就是一個日本人了(因之前有人猜測那是一個集體創作)。這點我們永遠無法得知,因為那個疑似中本聰已正式否定了自己就是中本聰,然而他的家人也在那篇訪問文章中指出就算是他本人也會矢口否認。因此縱使疑似中本聰否認了,也不代表他就不是!
一直以來,我們在網上作金錢交易,主要是靠銀行或一些可信託機構(例如 PayPal)來幫忙驗證或保障該筆交易的可信性。但問題是,在網絡上又如何保證匯款者沒有雙重使用同一筆款項呢?那就得靠銀行驗證了。但銀行有十足把握嗎?答案是它們也沒有。那我們可以怎樣?也就只得信任銀行或同級別的驗證機構了。中本聰在文章中提到,銀行為了一連串核實,中間牽涉很多費用。若然,現在我們有一種比銀行還要安全、可靠,而且幾乎不需要任何中間人費用,那我們還要愈來愈不可靠的銀行幹嘛?
設計「挖礦」防雙重交易
中本聰認為銀行根本沒有能力徹底核實每一項電子交易,所以那總是有被黑客利用這些漏洞而作雙重交易的風險。就如強大的美軍與隱藏的越南游擊隊作戰一樣,美軍再強也防不了游擊隊的偷襲。因此中本聰認為要防止被人盜用,就得想出一種能夠快速查核所有交易有否作弊的方法。重點是「所有」二字,那是一項難以想像的大工程。但如果現在查核所有交易的不是某個權威機構,而是由一群為數龐大的社群來支撐這個查核又怎樣呢?那就應該是最安全的了。
當然,你又會問要如何保證一群龐大的社群願意做這事呢?這就是「比特幣」最偉大之處。中本聰利用「他」在密碼學的專長,設計了一種稱之為「挖礦」的活動解決此問題。
但現在更多人關注到底「疑似中本聰」是否就是中本聰,這似乎較比特幣是否安全(最近比特幣最大的交易商 Mt. Gox 被盜去了 85 萬比特幣,約佔全球流通比特幣數目的 7%)更吸引眼球。無他,因為比特幣的創見實在「太爆」了,有些專家就現下的資料推斷,中本聰應該是單人匹馬(因為「他」寫的原始碼有很多沒有經修飾的痕迹,推斷不是一個團隊的作為),而且年紀也頗大(因為其所用的編碼相對老派)。這兩點均與一個 50 過外的居美日本人中本聰脗合。無論中本聰是誰,可以肯定的是「他」憑着超卓的演算編程技術,隻手改變了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