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比特幣(bitcoin)是一種最純然的第三波產物,我必須將這句話說得更清楚。「第三波」(The Third Wave)是美國未來學家 Alvin Toffler 於 1980 年提出的新概念,他將人類文明的進步分為3個重要時期。第一個是農業年代,是以力氣或暴力換取權力的年代;第二個是工業年代,這大概是在 18、19 世紀開始,以 20 世紀最為興盛的文明模式,強調效率、崇拜標準,是機械式大量生產的年代,也是物質生活、知識,以至醫療等大幅躍升的年代。
Alvin Toffler 讓很多人眼前一亮的是他對未來,也是所謂的第三波文明的描繪。就如另一名管理學泰斗 Peter Drucker 所說「未來的趨勢已經發生在今天」。Toffler 大膽地從當時的種種現象中,脫離傳統直線思維,想像一個由知識驅動的未來。當時 Toffler 提出,在未來無論做任何事,知識所帶有的涵量只會愈來愈重。他的意思是,日後哪怕是一件普通的內衣,物料上的知識/資訊量都會高得驚人。Toffler 提演出很多現象,例如產銷合一(即生產者與消費者合二為一)、強調獨特性的自由主義、分權政治等。
雖然 Toffler 在其後的著作包括《大未來》(Powershift)、Wealth 3.0(Revolutionary Wealth)中對第三波未來提出更多具體與細緻的描述,卻一直沒有提出屬於第三波的指導框架。我一直期望 Toffler 能提出一個類似他在第二波提出的「六大護法」﹕大量化、同步化、標準化、集中化、集權化、專技化的框架。但結果一直沒有出來。
沒後設框架難看清
沒有一個後設的框架,我們將很難看清第三波的本質。我們都說未來是一個以資訊為本的年代,但卻不能為我們帶來太多啓示。我們更想知道的是資訊充斥的社會會怎樣?是否我們便得要不斷學習?是否我們要將所有作業流程資訊化?資訊為本的第三波年代將會如何改變教育?我們需要盡早認知一套高度關聯、具後設性分析的抽象架構,而不是單單「資訊化年代」幾個字,為我們正在發生的未來作草率總結。未來仍在發生中,第三波文明正在形成中,現在是建構的時候,是影響未來的時候,但遠未到總結未來的時候。
因此,雖然第三波資訊為本的經濟、知識為本的工人等概念早在1980年代已被提出來,但我認為直到 1990 年代互聯網出現才算是第三波文明的序幕。由 PointCast、Yahoo!、eBay、Amazon走過來,到 Google Search 的出現;由 Napster、YouTube、維基百科、facebook,到今天維基解密、Dropbox、微訊、WhatsApp、Snapchat 等的集體努力,我們與互聯網共處20年後,才稍為明白第三波文明的本質。每個網絡產品的出現(例如 Dropbox 提醒我們雲端的力量),都是在幫助我們了解多一點「資訊化年代」的真身。
挑戰現存財經系統
2009 年比特幣的出現,才是真正正面挑戰第二波以「集權—集中」為主的權力核心﹕金錢。這種交鋒,在意義上比維基解密的挑戰可能還要強得多。因為它是直接改變了我們對權力本質的定義。由某中心集權力量,變為無中心力量的金錢,這是匪夷所思的。當在位者、當權者擔心比特幣對現存財經系統帶來挑戰,我所關心的是比特幣是否最能代表「第三波文明」的符號代碼?我們如何透過比特幣掌握 Toffler 一直沒有完成的第三波思路框架?在此,我看到一個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