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年,Alvin Toffler 寫的經典之作《第三波》出版,指出人類文明到現時為止,只不過有3次重大轉移,包括代表農業生產所帶來的第一波文明、工業生產所帶來的第二波文明,以及由知識推動的第三波文明。此書旋即引起一陣風潮,影響歐美各國重新為他們所面對的困境思考所謂第三波的出路。同時,此書也在中國大陸各大學,甚至在高幹級領導展開地下式傳閱,形成促使知識分子提供解放的思潮一再湧現,直至六四之後才被鎮壓而平息過來。但到底第三波的文明會是怎樣?就讓我們用 Toffler 描述得很精彩的第二波「六大護法」開始。
第三波文明 小量生產客制化
Toffler 認為由工業生產模式主導的第二波文明,主要可以用「大量—專技—同步—集中—集權—標準」來說明。因此我們很容易的,就可以想像第三波就是這六大護法的相反。即,以往我們主張大量化,我們現在喜歡「小批量生產」,甚至是「一個人的市場」;在專技方面,我們現在需要的是「通才」,因此我們的教育系統現在加插了「通識」科;同步化方面,很自然它的相反就是「異步化」;集中化方面,很自然就是「分散」;標準化方面,不用我多說它的對立面就是「非標準化」或所謂的「客制化」;集權方面,就變成「去中心式的放權」。是不是就是這樣?在某程度上是的。我們現在確實能觀察到很多偏離工業化「六大護法」的現象。
現象往往讓人眼花撩亂。但若能從這種更高的角度思考現象時,我們便不會頭腦空白,不知所云。就讓我們回到一個已經談論過但仍然很火紅的題目:3D 打印機的出現。很多人仍然認為 3D 打印技術不就是一台玩具而已,一不就是馬上會改變世界的偉大發明。這兩種觀點各走極端,都沒有看清楚背後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在第二波的工業生產模式中,若然我要生產某件產品,第一個工序就是到工場打造一個供大量生產用的模具,或我們俗稱為「起模」。起模的過程是「專技」,它需要一些專門做模具的師傅做成;繼而就是起模需要用到的器材(例如CNC),都是大型而昂貴的。然後模具的打造過程中用到「材料減去法」,即你是從一整塊銅或鋼,慢慢磨去或削去不需要的部分,才做出獨特形狀的模具,當中有很多原材料的耗損(雖然可以回收再用)。因為生產的工序如此繁複,我們每次生產時,都必須計算成本,必須利用大產量來攤分成本,因此不能避免地出現「一開機就要做 3000 件」這種「大量化」的要求。以上就是工業生產的「標準流程」。
3D 打印 30人生產線1人全包
但利用 3D 打印技術,以上一切成本與時間一掃而空。若你現在想生產5000件同款產品,你肯定敵不過量產攤分後的低製作成本,因此在量產上我們仍需舊有的生產方法。但若客戶只要 5 件產品,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你現在可利用 3D 打印技術(連同一些簡單製作工具),將整條需要 30 人的生產線壓縮到你一人身上。沒錯,一個動作「全包」了。
很多人知道,3D 打印機早在二三十年前已面世,但當時價錢昂貴,沒被大量使用。今天我們受益於工業生產與科技的進步,可以用低價就生產出一台。有趣的是,我們能夠擁有這種顛覆工業生產方法的工具,正正是由工業生產的模式推進:我們的生活因第二波工業社會的出現而不斷被豐富,使我們在系統內自行產生了很多與這個系統不相配的東西來,到最後反過來就是挑戰原來系統的穩定性,讓我們沒有選擇地不得不進入第三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