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是一個非常高超的演算程式,於2009年由中本聰(可能是個人或團體)從網站上散發出去。這條程式特別之處在於中本聰解決了如何將「信息」從一個人身上傳到另一個人身上後,這個「信息」不再存在原發人那裏。若在這個特性上面加上一個限量出現的程序,它便可以當作成一種貨幣了。
第二波世界主要是關於實體世界的。我寫了一封信寄給一個朋友,我寄出信件之後就不再擁有信件了。這封信在實體世界中是獨一無二的。但當我們進入了信息化的電腦虛擬年代時,信函的特質改變了:我寄出一封電郵後,仍然有一個「副本」在手上;不單這樣,我將電郵發出時,不再只局限在一對一的傳遞上,它更可以是一對多個接收者,同時散發。而且這些散發的成本幾近零,同時再也沒有「正本」與「副本」的概念,它們全都是分不出正副的「比特(bits)」或「位元」。因此從以上這個簡單的例子,便可以得知這種電子世界與實體世界的巨大分野。
壓抑「比特」不斷複製的本質
也因為任何資訊若將之轉化為「比特」之後,它便會不受控制地找尋路徑自我複製(self-replicate),因此它基本上是完全顛覆以資源稀缺為本的實體經濟學。很多人認為經濟學在網路的年代備受挑戰,因為網絡的本質就是富足,毫不稀缺。也因如此,「比特幣」的出現簡直就如魔幻般的大發明一樣。作為一種「貨幣」,最重要的是它不能被重複支付。同一個比特幣,不能做多次交易的話,那就在本質上違反了「比特」的特性!比特幣竟然能在網路上創造「稀有」這個概念。
但中本聰為什麼能夠這樣做呢?因為他發現了一種可以在這種「幣」上加諸的緊箍咒,令它在網路上的複製性能被克制。而用的方式,若用上第三波的語言,就是:分散連結式(spread and connect)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的無權監控式(non-authoritative monitoring)自組織現象(self-organizing phenomenon)。這也是中本聰偉大的地方,它一方面竟然能想出一種方法壓抑網絡不斷複製的本質,同時也全面地、充分地利用網絡及比特的其他網絡性質,創造出一種可以被高度信任的電子貨幣。而以上大費周章所說的內容都是收歸在「比特幣」的演算程式上。只要為這條演算程式按下「輸入」鍵後,它便有了自己的生命。
毫無疑問,了解比特幣的真正本質是會令人倒抽一口涼氣的。奈何能夠指出其革命之處的報道可謂少得可憐,而且沒有認知到這與第二波工業生產「六大護法」(即標準-大量-同步-專技-集權-集中)的反差,很多人都不明白它的創新及偉大之處。當然,也是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思維仍然是非常的第二波工業思維,因此我們一時之間很難接受「比特幣」的合理性,更不要論及它的合法性。
按時間表制定發行量
但若然我們願意用心一點思考,我們便可以「想像」到比特幣因為由它的演算方程制定其發行量(已設定在2140年前由程式生產2100萬個比特幣),它是按照時間表來製造出來的,因為這個已經公開的結果,讓我們知道它是「有限」的,而非無限的。最近報道Mt. Gox被盜走的75萬個比特幣將會永久消失,即是說它的流通量買少見少。比特幣便成為了稀缺的珍品。
反觀今天各國的貨幣體系,也是所謂由中央銀行操控的集權式「中心法幣」,因要解決金融危機而採取「扭曲操作」的量化寬鬆政策,使法幣無止境地擴張,也推動了新一輪的通貨膨脹。這一切做法,同樣是違反了實體世界的核心經濟原則。也因如此,我們要有心理準備有朝一日要為這個結果埋單。現在明顯見到的惡果,就是我們已經對這些實體貨幣場制度深表懷疑。試問在這一切兒嬉而短視的貨幣政策面前,我們如何可以再有力地批評比特幣的不合理?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