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近日出現的霧霾籠罩一半國土、覆蓋超過 100 多個城市。在坊間出現「自強不吸、霾頭苦幹」的諷刺說法。第一時間是國民的健康問題,民間的呼吸道疾病是首當其衝的。但同時,霧霾也影響經濟活動,例如旅遊、航班的滯留都會帶來經濟損失。因此有不少人認為中國要治理這個霧霾的天災,勢必影響國家的發展。若論及發展,天災及環境性的影響固然會很嚴重,但也有論者認為因此下年的 GDP 增長會因而受影響。就此我希望從第二波工業生產的角度審視一番。
首先,讓我們來思考一下什麼是 GDP(國民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若我跳過所有冗長的經濟學定義的話,其實可以將之視為「一紙紀錄」。記錄什麼,記錄整個國家的產出是多少。為什麼要將GDP說成是一種紀錄,因為它確實如此。但此紀錄又以什麼來作憑據?簡單來說就是在市場(market)上的活動(activities)。「市場」在此成為了一個關鍵詞了,因為市場在第二波的工業社會中的角色尤其重要,尤其是因為第二波的分工化,市場成為了一個分開「生產者(producer)」和「消費者(consumer)」的重要介面。
因此,我們會說,一個國家的 GDP 是生產者與消費者在市場上的交易紀錄。你與我若各自在家自行打掃,我們的活動雖然有意義,但卻不會記錄在國家的GDP紀錄當中。但若我現在付你 100元到我家打掃,你又付我 100元到你家打掃,並透過市場上交易,那我們現在便為 GDP 貢獻了200元的產出!我個人認為,說 GDP 是一種「經濟活動的紀錄」較所謂「國民生產總值」可能更來得可靠。大部分已發展國家因為現在仍喜歡沿用 GDP 來衡量自己的發展程度,因此他們便盲目地追求更多的 GDP 增長,掉進了對第二波的「效率」或數字上的執迷,忘卻了「效能」才是更重要。
追逐 GDP 增長?霧霾? GDP 增長?
以下是個典型例子說明當衡量方式仍放在「第二波」的思維模式時,將有什麼後果。且說天災吧。1989 年在阿拉斯加有一艘大型油輪 Exxon Valdez 觸礁,漏出了1100 萬加侖原油到該海域去,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災難。在任何角度看,這都是一種損失,是毫無益處的。但該區於那一年的 GDP 卻大幅提升了!原因?因為清潔海灣創造了很多「活動」。而 GDP 並不會理會它是否一個生態災難,它只記錄這些活動的總和。美國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如是,中國的霧霾亦如是。因此有報道說霧霾會影響到明年 GDP 的增長,這可是嚴重的倒因為果﹕我們因為追逐 GDP 上的增長,才有如此嚴重的霧霾。
另一個問題是,GDP 只計算經濟活動的價值,並不考慮這些活動所帶來的社會成本或自然資源的成本。因此,純然的用第二波的「機械」思維來榨取資源,以求數字上的增加,是會對社會及自然界造成無法想像的後果。GDP 增長愈多,就代表著它對天然的災害愈大。
現在我請各讀者回想,中國在過去 30 年一直維持「保八」增長,而且是複式的累積計算,這到底意味什麼?當中國人對近年國家的 GDP 超過了日本而沾沾自喜時,我會說,中國在過往 30 年進行著一場既深且廣的環境破壞,以換取這一代的繁榮。
今天,百多個城市 PM2.5 值的霧霾環境上的反撲,是最有力的後果。它說明了,第二波能迅速改善人民在不需顧及更大生態環境時的生活。但正所謂「出來混的,遲早要還的」。這種償還,用第二波的角度來說,當然是超級痛苦的,而且更糟的是,用第二波的思維根本償還不過來。唯有用第三波的思維方式,我們才有機會看到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