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是類似《百萬富翁》的現場直播節目。模式是二人對弈:二人互相訴說自己故事,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目的就是要誤導對方,同時自己又不能被對方誤導。我在上哈佛大學的一堂談判技巧的課裏,看着教授播放一段又一段輯錄的博弈比賽。然後教授邀請我們也像電視觀眾一樣猜誰是說謊者,誰是實話者。結果怎樣呢?女生的反應尤其迅速,很多不消一秒便看到屏幕中參賽者面部「微表情」的種種異動,便脫口指出對方是誠實者還是說謊者。有些時候她們真的蠻神準,但也有不少時候,她們都猜錯了。有趣的是,當女生以為自己在「測謊敏感度」遠優於男生時,教授從研究數據中指出事實是她們只不過與男生打成平手。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快而肯定」與「準確」沒有必然關係。
快狠不一定準
跟着教授說道,那些在測試中表現特別好的學員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一開始時都不太確定到底對方孰真孰假。這些學員雖然也會像很多女生一樣很早便有了自己的想法,但他們卻鮮會在瞬間跳至結論,相反他們會好奇地收集更多的觀察資料,中途如有需要更會改變初衷。但由於他們往往都能在較多的資訊下得出結論,而且能夠適時的修正自己的想法,因此他們較很多單憑直覺來判斷的成績好得多。
慎思不怕噪音
這與《精準預測》(The Signal and the Noise)的作者 Nate Silver 提出的結論非常近似。他認為,一個好的預測者很需要具備一種「狐狸(fox)」的素質:多疑、審慎、不亂下結論、涉獵廣博、能站在陽台上從多角度思考、尊重事實、不過度自信、調適力強。就如前說,擁有狐狸想法的人也會很早有了自己的主見,但仍不斷考量「是否就是這樣?」還有一點,他們並不懼怕噪音(noise),因為他們知道噪音就是常態,世界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麼工整,並不特定導向自己要尋找新秩序。這樣,反而令像狐狸思考的人更客觀的看世界,結果能做到較「刺蝟」有更好的預測力。「狐狸」雖然預測力較佳,但偏偏卻因為他們經常被人認為是反應較慢、模稜兩可、多疑易變,所以讓人覺得他們是弱者,或只是一個不敢押注的機會主義者。因此,我們的社會中總是喜歡聽到那些振振有詞的專家爽快而肯定的極端想法。但那些搶眼的標題往往會促使你對某事件的看法也變得較極端,偏離了客觀。
在早年的未來學家都爭相要成為偉大的預言者,誰能道出那「一個未來」才算是英雄。一不就是道指爆上四萬點,一不就是世界末日將至。總有一個偏激言論會成為事實,就好像「末日博士」天天在唱衰股市,終有一天他也會是「對的」。然而,真正想要研究和分析未來的人,是需要在「推敲中驗證」自己對未來的看法。弔詭的是,有了這種高度調適的敏感度,我們的預測反而變得較大機會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