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老一歲,十年便是年老十歲。
人口結構,如果沒有大量的移民潮或大量的人口死亡,在和平的年代裡它永遠都是老老實實的直線推導,並得出預期答案。人口結構推算未來就如在圖表上用上直尺伸延過去,這是「直線式思考(linear thinking)」。它不如能享受利息的投資產品那樣,有滾動累計的雪球效應。
當中的嬰兒潮理論(baby-boomer theory)是一套如厮簡單的思考框架。我個人認為這個分析模型非常有威力:埃及「阿拉伯之春」之所以成功並不只因為社交網站Twitters的「分散連結」功效,它同時是因為當地的嬰兒潮正好是廿多歲的青年人,關心自己未來且為數眾多,因而革命成功。當然,談到人口結構的例子又怎能不提日本。90年後便步入了三十年無斷續的經濟衰退,政府扭盡六壬皆沒法為其經濟注入活力,這是由於日本的根本性問題是人口老化、具生產力的勞動人口不足。我相信此問題絶不能靠安倍經濟學或軍魂復辟而期望得以解決的。
1985年中國的人口結構圖
因此,我們不要因為之前的文章提到 Harry Dent 因用人口結構預測未來的失效而全盤推翻嬰兒潮理論或人口結構分析的用處。如果你認為了解了嬰兒潮理論而體認到這是一股很重要的「勢」力,恭喜你,你是對的;若然你認為了解這套想法能幫助你更準確預測某些社會必然的需要(如醫療上的需要),那也恭喜你,這也會有一定的幫助。但我會加上一句:社會上很多偶發的重大事件(足以改變歷史發展的軌跡)往往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為了應付人口老化的未來,政府需要未雨綢繆,因此強積金MPF的出現幾乎是必定出現的結果。MPF的出現,讓市場上有越來越多可投資的錢累積,因此可以預見股市將被推至新高,連年的牛市將可期!但接二連三的市場波動,加上後來出現的全球金融風暴,幾乎令所有人都蒙受損失,更因此而令整個經濟步入長期的衰退中。這是無法在人口結構中預見得到的,我們也無法在人口結構中看到之後各國進入量化寬鬆的階段,有些國家如美國在死亡邊沿徘迴,現時為止卻出乎意料地死不去,有些國家則步入多事之秋;至於中國是生是死,不知誰敢下注。但這些,都不是單純的靠人口結構便能讓你看到的。難怪有管理學泰斗之稱的彼得.德魯克 (Peter Drucker) 會說:雖然很多人都在談論人口結構,但沒有幾人能明白箇中奧妙。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你就像Harry Dent一樣,狂妄地期望用線性模型來解讀市場上的「蝴蝶效應」,並開始在節目上預測股市「今日升定跌」。真的只能說一句,祝君好運!但當狂妄會導致失敗,謙虚確實又真的會導致更成功的。下回我將與各位介紹一位「料事如神」的才俊,以及他背後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