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難以掌握的,但有一些卻是例外。這正是「嬰兒潮理論」如此吸引人的原因。
在美國1946年到1964年出生的孩子,我們稱之為戰後嬰兒潮(baby boomers),他們都是很多經濟學習、社會學家,以至未來學家、市場學家感興趣的群族,原因很簡單,抓住這群為數在八千萬人口以上的經濟活動取向,你差不多可以說是穩勝不輸。
八千萬人一起出生,一定要食奶粉,一定要用尿片。鎖定這群嬰兒潮的生理需要,便可看到一片汪洋大海般的市場。賣奶粉、賣尿片的固然發達也,同樣玩具、童裝、卡通片、幼兒院、麥當勞快餐等等都是需要的。隨著這批嬰兒潮人口的成長,他們有推動整個市場需要的能力。很多人認為,嬰兒潮隨著年齡成長所到之處,都會出現新的需求:學校(小學之後便到中學)、樂與怒、青少年的反叛、牛仔褲…,到他們大學階段的反越戰、大麻、嬉皮仕。你大約可以明白單是看這群人的推動力,是具有很強的解釋力的。如果作為做生意的,你會選擇鎖定哪種客戶為銷售對象?
更不用說是對房地產的影響力。嬰兒潮在畢業後需要工作,勞動人口一時的膨脹令就業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除了令就業市場競爭激烈之外,嬰兒潮在廿歲後希望脫離家庭獨自外闖生活也成為推高租務市場的重要原因,他們繼續成長,就得成家立室、養活小孩,很自然地對樓房的需求也跟著水漲船高。房地產價格升高,就自然會帶來繁華的經濟活動。同樣,當嬰兒潮步入中年後,他們對樓房以至樓價的衝擊都是很大的。試想想日本的情況吧。
對人口結構素有研究的經濟學者及趨勢分析家(如上週介紹的Harry Dent)皆認為嬰兒潮是解釋經濟活動的重要關鍵。關於這一點專家們都有頗一致的共識,因為,一)人口數量所創造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二)人的需求會隨著不同的年齡階段而有所改變的;三)也是最重要的,是人的年齡成長是極其可測的,即我們都必然地一年會長一歲。下一年我們需要什麼可能與今年的需求沒有多大分別,但大顆兒的年齡一起老上十年,那就是另一個世界吧。
那我們也自然會關心到的是中國、香港、台灣的大中華區的嬰兒潮會在哪裡?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嬰兒潮剛好是滯後美國嬰兒潮的十年。如果我們用上這個角度來思考中國的未來,那又是否有同樣強大的解釋力呢?下一個問題是,如果此觀點真的是如此重要,以此作為預測未來之法又有何不妥呢?下回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