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的意思是看到一個不可逆的趨勢,是未來必然發生的事。因為人口結構具備「一年老一歲」的線性特質,所以我們頗能用此推演而成為一種預見力。人口結構跟我們說,香港人口在迅速老化;當中佔人口比例中最大的一群我們簡稱之為「嬰兒潮」,他們當然也是在老化(因為每年必然會老上一歲!),今年大約是 47-53 歲左右的一群人,他們現在的消費力應該是在其人生中最強的時刻,所以他們是非常實在地支撐了本地的經濟。因此,我們可以很簡單而有力的看到嬰兒潮及其人口對香港經濟與政策發展的「預見力」。然而,企圖將這種「預見力」轉為一種「預測」,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例如,我們都預見了人口變化及其隨年齡變化應用到政治選舉上,從而希望「預測」哪些政黨或政治候選人可以得勝?挑戰政治選舉的可測性是因為它與社會上的大眾人口是息息相關的,但凡與大範圍的人口相關的,那人口結構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參考元素。的確,世界各地每年都有不同大小的政治選舉,評論員幾乎都會評論這、評論那,同時他們都會留意人口結構對選舉的影響。但面對著一件如此具體的活動,人口結構分析可以對選舉結果引起的影響往住都是極其有限的。這可能是因為政治選舉是極其動態,容易受外界的變動左右。陳水扁在選舉前中了一槍便保住了總統之位;戈爾在美國總統選舉贏了選票,輸了州份而敗給小布殊;泰國、馬來西亞、韓國等的選舉無不充滿變數(就是香港的小圈子選舉也有「豬變狼」的變局啦!)。人口的因素往往須要在一種「無風又無浪」的環境下才能發揮它的作用。但大家都會知道這是幾乎沒有可能的。
因此,「預見」並不能同「預測」。人口結構給與我們「預見」上的方便性,卻沒有為我們帶來太多預測上的優勢。過去數週提論過的 Harry Dent 便犯上了這個毛病。但這個結局實在令太多人失望了。我們是否只能接受「大概地對」的這種結局呢?可能吧。
有趣的是,在 2012 年正值美國總統奧巴馬競逐連任之年,評論家們眾說紛云,整個環境讓人覺得難以看透誰能勝出。但有一名當時在《紐約時報》的專欄作者 Nate Silver 透過自己發明的數據分析方法,在美國 50 個選舉州份中,竟能準確預測所有 50 個州的結果(包括誰可在該州勝出)。Nate Silver 因此聲名大噪,其戰果是所有政治分析家都只能望其項背的。現下的問題是,他是如何在一個「無法準確預測」的選舉世界裡,做到如此神通的預測呢?我們下回就來討論一下吧。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