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關鍵詞:滲透式監控 (thorough penetration)
這是一個怎樣的年代?我深信隨著資訊的不停流通,我們確實享受到不少分權(decentralization)所帶來的方便與好處,但同時,我們也需要謹記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這回事。在資訊四處散落的社會中,我們的私隱幾乎可以肯定會被人挪用、侵犯或扭曲,所謂的假資訊充斥網上。我們從此就要活在一個被監視的「透明社會」當中。iPhone上的、Google Glass的、閉路電視的鏡頭製造商生意將會很好,因為每街都是監控的鏡頭。真的不可思議。
我們從來沒有試過有那麼多鏡頭對著自己,但另一方面,這不完全是關於鏡頭的。我們的個人資料也從來沒有如此的被拆解、整合和分析,Twitters 申請了一項專利,透過用戶對電影首映第一天的評價,便可推斷電影是否賣座。電影公司以及戲院因此可以及時更換或延長放映時間以求減少損失或增加收入。可見不同個人資料的整合可得出極有意思的消費行為。那你可以想像Facebook、Google等從我們的相簿中可以獲得多少利潤!
滲透式的監控還分兩種:一種是極權式的監控,這正是過去一個月來擾擾嚷嚷的『梭鏡』間碟竊聽事件所帶出的監控模式。美國有梭鏡,中國呢?更不用說。當很人以為網絡的出現是一個機會讓中國人步向更民主自由的機會,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到底共產黨用了多少人力物力在背後進行全球最有效的、舖天蓋地式的民間監控。網絡的出現,反而是利於他們的監控工具。不然中國維隱靠什麼?
然而另一種監控是所謂「無權式」監控。其意思是指監視著我們行為的人(或群眾)並沒有任何執法的權力,但卻對我們的行為作出某種規範性的限制。例如我們上回提到的一些商業網絡霸權如蘋果、亞馬遜、Google等對我們「過去」的行為所帶來的規範。但不要忽視在你身邊的朋友,動不動就拿出他們的手機拍下你的一些舉止放到 Facebook 上或 YouTube 上;顧客試過某一家食店的菜色不好,馬上會在Openrice上毫不留情的狠批一番;某家學校的老師的行為表現會被家長放在網上的討論區大肆評論,這些也是一種監控,然這些監控是來自周邊的輿論和社會當下的主流價值觀所施與的。巴士阿叔一句「你有壓力」成為一時佳話;結婚「人情費」最低消費五佰大元等等都是這些帶有強烈「對/錯」批判的監控結果。
就如任何一個年代裡,一樣事情的發生必然有它的好與壞,我們總不能只接觸它的好而不接受它對於我們的限制。我們可以預見一個越來越噪動不安的未來在等待著。它並不是等待著我們的探索;相反,是我們在等待著被人探索,說得直白一點是我們到了私隱等著被人侵犯的年代。但我想在動不動就提私隱的保護之前,先讓大家了解這是一個怎樣的末來。理解現象才可以思考對策。我的問題是:你有思考過一個所謂「資訊完全透明」的社會會是怎樣嗎?我們有這種可能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