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關鍵詞:網絡自由
普及的互聯網現世二十多年,它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或缺的一部分。今天當我們討論民主的時候,「網絡自由」成為了其中的重要指標(我認為是僅次於法治)。互聯網的無限伸延,能在家中知天下事,接觸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產品、知識,那怕是哪一個角落我們現在都有機會認識。當然我們需要更小心,這是我們極需要學習的,但需要強調的是「網絡自由」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是網絡自由?各家都有各家的說法。但我在這裡特別提出的就是「不被支配」。然而,今天當我們的網絡越來越生活化的同時,我們的網絡自由卻越來越受威脅。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當我們使用 Google 進行搜尋「斯諾登事件」時,你得到的是已經被電腦程式計算過的搜尋結果。Google 聰明的地方是它會「量身訂制」的為你提供最合適的連結,所以你的搜尋結果又不同於另一個香港人的搜尋結果。但想深一層這其實是一種手段高超的支配。
我在美國 Amazon.com 訂購很多國外書(太多了!),成為 Amazon.com 的客戶之後它就會按照我之前的購買記錄作出準繩度超高的推薦。我在這些很好的引介下作出多次重覆訂購。這本是雙贏,但後來我發現 Amazon 之後的推薦是大量地維繞著我過去的購買資料,越來越框定了我在某一個範疇下作選擇。我的撰擇竟然變得越來越狹窄,但卻很容易順著網站給與的提議走下去。整個過程是毫不自覺的。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我很喜歡的 iPhone 新聞應用軟件 Zite 身上。你可以為每段它發給你的新聞進行點評,然後軟件便會篩選你最喜歡看的資訊。結果我發現Zite推給我的新聞重覆性高,而且總是維繞著某一些個別的題目;當然我不用說這種現象的最大玩家就是 Google,它的篩選機制已經滲透在每一個在 Google 上的搜尋項目上!
你可能會問:這又有什麼問題?我相信問題就在於我們並不太介意接收這些推薦與搜尋結果。試想一下,如果我每一天都是被以往的行為歷史資料所包維,我可以成為一個跟以前不一樣的人嗎?活在網絡社會中,原來稍一不留神,我們便白白葬送了未來重新塑造自己的機會。改變的源頭是來自我們可有接收到與昨天不同的資訊。資訊沒有改變,生命也沒有改變。這是一種因果關係。
記著:網絡不代表自由,網絡自由跟很多民主的理念一樣,是需要悍衛的。但在大數據(big data)及應用程式平台當道的未來裡,悍衛網絡自由需要你與我們的共同醒覺,方能破局。繼續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