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未來的專家分兩派。有一派主張預測,我們暫且稱這一派為「預測派」。就尤如天氣預測一樣,什麼都作預測一番(或這一派人會修正說明,應該是什麼都能測才是)。下一個星期的股票市場會升多少點;黃金會升還是會跌;房地產的走勢會如何;或在企業組織中的下一季度銷售預測。另一派則是相反,他們認為所謂預測,其實大部分都是自欺欺人。那些事件不就是完全隨機事件,就是預測性非常薄弱,不可測的噪音包圍著我們。因此,這一派「不可測派」採用完全另一種手法來對治所謂的未來。今次先來討論可測派吧。
唯一一位奪得經濟學諾貝爾獎的非經濟學家 Daniel Kahneman(本是兩位心理學家一起分享此獎,但其中一位在頒獎時已仙遊,所以他現時仍是唯一的)曾替以色列軍方在軍校甄選那些可能是日後的領袖。這一招無論管不管用,在企業中都是很極受歡迎、甚至可以說是認為很可靠的挑選有潛能的未來領袖的方法。結果呢,Kahneman 經過長年的追踪研究後,指出這些其實都是浪費時間的做法。
然而,以吸引眼球的角度來說,預測派在主流社會中是壓倒性的受歡迎。我們都期望一個可以被預測的未來。但未來的變動性實在太大或太驚人了。因此這一幫人迫於無奈地接受自己對預測未來的無能為力,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接受未來是不可測的。他們仍然堅信未來是可測的,只是他們未够能力做出這些預測而已。因此,餘下可以做的是尋找趨勢專家。專家大行其道,每每都是因為人們取信他們有能力道出一個可信的未來。但專家又有多靠譜呢 ?
多年前在美國麻省理工的一位經濟學家,他自己的分享是自己在經濟學的領域上不斷努力,獲得一些創見,因而被邀到各地演講與分享,其中一次他竟被邀為世界未來的走向作一些預測。他後來自己分享說,他站在台上的那一刻,其實什麼都不知道,而且也對未來走向毫無可靠的頭緒,但卻變成了探討未來的專家。
我們一再見到,那些在電視台、電台上最嘩眾取寵的節目主持人,雖然每每做出非常驚人的言論,而且經常出錯,但觀眾聽眾總是很「寛宏大量」地繼續收聽他們繼續爛透的預測。這說明了什麼?人類對於預測的迷戀,以及對於不可測的不安與恐懼,已經到了一個無可救藥的地步了。
下一回將介紹在美國一位極之有名,而且曾經享負盛名的未來學家,本應有機會成為另一位偉大如 Alvin Toffler 的大家。但就是因為對「預測」的執迷,而浪費了他的才華,或更狠一點的說,他的未來。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