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 Facebook 破了十億用戶之時。
有人喜歡 FB,有人討厭它。有人用 FB 來分享生活的種種感覺與滋味;有人用它來讓朋友看到自己的另一面,有人只是用來做「形象管理 (impression management)」的工具。有人覺得 Mark Zuckerberg 是一名 asshole,有人認為他很偉大。無論如何,我們都活在一個 social media 的年代:當 FB 的數量超過十億計的時候,那也代表我們己經沒有太多選擇地進入了這個 sharing 的年代。
To share or not to share,是這個年代的新難題:有人是徹底的 over-share,有人對任何私隱的暴露感到極之不安,大部分人(如我)則活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頻譜中。但我們在這個勢頭下,都需要有一些生活的取態。以下是我對 FB 的取態,雖未至成為一種宣言 (manifesto),但它是指導我、提醒我在 FB 上我希望做什麼,以及 FB 對我來說是什麼,和不是什麼。這也代表我不是為分享而分享,不是因為 Facebook 的出現,所以「就自動地」去分享:I 'have' the sharing, but not the sharing have me。當然,當我的想法是一種發言 (voicing) 或實踐 (a praxis),但它也代表著我對未來的一種响往。
一。Facebook 或「分享」並不可怕
近年友人都知道我在 FB 很活躍,什麼都可以分享一番似的。分享 (sharing) 這個概念從來沒有像今天的需要重新的「定位 (repositioning)」或我較喜歡用的字是 reframing。今天我們都進入了一個分享的年代:生了小孩,結識了新男友,看了一套爛透的電影,以至生了一個瘤,最近信了神等等...的生活片段就是在今天以 FB 為主導的年代都可以知道。「無奈中...」是什麼意思,不需要問,只需要分享。我也嘗試跟著做,結果是我意想不到原來身邊很多朋友,都能 update 到我發生了什麼事,會慰問一番,可以更立體的認識我。那是我廿年沒有相見過的同學,一位在中學時期的老師,一個在台灣素未謀面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但這些連結都是我以前無法想像的,更重要的是 we 'talked' to each other!!
分享那麼多,有一種不安嗎?我沒有太多的不安。或我應該這樣說,我們的未來只會越來越多這種形式的分享,起碼我的兒子會(我需要為日後與兒子溝通做一些準備吧!),若然今天的分享帶來一些不安,將來只會讓我們更不安。同時若然我選擇活在未來,我得要學習「分享」到底是什麼一回事。我們也需要自問對於未來,若然我不是白痴地什麼私隱都公開,然後任人向我的個人資料上下其手,我們其實「在人前可以分享的是什麼?」這是一個反思性問題:我在怕什麼,我怕朋友見到我些什麼?
那我的分享又會不會讓人覺得不安?可能吧。雖然現時仍未收過這樣的回應(但朋友嘛,有時候不好意思跟我說的!)但重點是,若然我們太介意別人怎樣看我們,我們使用 FB 便成為一種壓力。
二。我喜歡分享,因此 FB 是我一個 “enabling” 的環境
早在廿年前,我己經知道自己喜歡「分享」。有些時候,我會 over-share,有些時候沒有人埋會我而不自知。但總的來說,我從分享所得到的朋友與學習都是遠遠超過我的想像。因此,我是相信分享,分享知識、分享自己的新玩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也分享自己的生活種種自以為有趣的事。
三。實踐最少程度的形象管理 impression management
有很多人會視 FB 為一個推廣自己的通路。尤其是當你是自僱、或置身在一個需要保持自己某些專業型象的職業上(例如保險經紀、髮型師、傳道人,當然還有各式各樣的顧問),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FB 就是 selling yourself,如是說。We need to sell our life!對於這種想法,我有話要說。
To me, life is NOT a selling process, it is a self-authoring process。而將 FB 只當作是一個 impression management 的場境,而那個分享若然不是我們自己的話,我們將會很費勁的每一天都要活在某種「包裝」下。記住,生活在一個越來越透明化的社會中,impression management 真的頗費勁,而且只會越來越辛苦。
以前我有一位拍檔,對於如何「管理」他自己的形象很在意,有趣的是他並不只是在管理自己在人前的形象,同時他也在管理自己如何不被其他人看到!在網路上搜尋他的資料,少如鳳毛。然當我在背後看到他在這些方面所花費的力氣,真的覺得有些可憐(雖然他覺得自己很成功)。同時,「形象管理」還有一個成本,就是你一開始了之後,就不能回頭,不能中途停下來,因為那只會是功虧一簣。連本帶利,被全面沒收。
四。我希望透過 FB,可以讓我實踐「真誠」
我希望自己在 FB 的分享是可以有多真誠就多真誠,有多偏頗就有多偏頗。例如我討厭韓國人的作風;我支持泛民,但不能接受王洋達與王毓民之流;我不信集體宗教所說的神;我喜歡蘋果的管理與產品(但並不是與它談戀愛),但我卻與 Evernote 談起戀愛來;寫兩句滿佈錯別字的中文,又穿插兩句文法不順的英文;我分享照片,分享與兒子的對話(有一些是實在太有趣,覺得不捉住記錄下來便會忘記,便會後侮),分享兒子的創作,feel proud about my sons and wife...,當然還有我工作的那些部份,一些我自為不錯的工作扎記,一些讓我尷尬的經歷,一些必須我成長的事件。
五。我仍相信哈伯馬斯 (J. Habarmas) 所說的「非扭曲的溝通環境」,但它不會自然的出現,我希望做一個展示,讓身邊的人也可以更開放,共同創造一個更安全的「公共空間 (public space) 」,因此我視 FB 的分享是一種實踐,而非支配或導引身邊的朋友「應該」怎樣認識我 Joey 這個人。
但我仍得做少許「管理」。我得不斷自問,through life, what I want to be。我「希望」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行為上我仍然會有落差,我仍然沒有辦法是一個什麼都公開的人,我仍然需要為一些分享作一些保留,我仍然介意自己的行踪「被監視」。But I want to be as authentic as I can, not a kind of 'manipulated authenticity,' but authentically 'authoring' my life through all these sharings.
這不是關於朋友們怎樣看我,而是我可以重新透過自己的分享認識我自己。And, that's why, I like FB.
六。FB 是一個讓我學習尊重的地方,是一個可以檢視自己行為不一致的地方
也因如此,我會無意中像神經病一樣的插科打混,說三道四,不知所云。有友人的尊嚴被我無意中踐踏了,家人的私穩被我無意中公開了;犯了一些錯,得罪了一些人。But that's life!我仍在學習尊重,我仍在學習發言,我在學習在一個民主鬥爭的路途上認識自己,認識我的「聲音 (my voice)」。And feedback is rare! 但在 Facebook 上友人的留言(或不留言)其實也可能是一些訊息,是我們值得反思的材料(只要我們不要 over-interpret)。
記得有一次同行回應認為我在 FB 的種種分享其實是在推銷自己。No, that's not what I intended。但這個回應也很重要,一是我的行為可能有頗大的落差,我「其實」在推銷自己,那我得在日後更大意識地提醒自己是否在「推銷」,what I really want to share? 二是這也其實只是在反映對方認為在 FB 上的發言其實怎樣的一回事。
七。無論如何,我仍在學習如何「分享」得更自在
當然,我仍然會為自己分享太多,被人捉住當作話題、被人誤解、或被背後評論而感不憤。但這些都是每日都會發生事情,那怕沒有 FB 也好,這些都會發生。Learn from it, it's about you, but not about your friends, or Facebook。請繼續耹聽我的故事,包容我犯的錯。
阿里士多得說過:一個未經驗證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我視 FB 為其中一種驗證人生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