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於2009年1月14日‧信報)
你相信大師級人才是可以被塑造出來的嗎?要有這樣的信念,必須要有一個前題,就是不輕易被「天才」或「天賦」所迷惑。但我們真的能夠很「乾淨」的說明自己不被「他比較聰明」或「她是天生的」的這些觀念所迷惑嗎?我相信有一定的難度吧。因為我們在社會上總會遇上一些很不一樣的人才,然後我們很自然地會想到是甚麼造就了他們的神乎其技的技巧,是他們的父母嗎?是他們本人的努力嗎?是環境嗎?還是,簡簡單單的回到自己最被教化的一種想法上:他們生下來就是比較聰明。
這樣的題目,雖然在學術界做了很多研究,而且多是與以上的結論相榷,但在廣大的認知上,仍是不流行的。幸好,我們有兩位流暢的寫手擔當教育大眾的使命。一位是 Geoff Colvin 的 Talent Is Overrated,另一位是著名的 Malcolm Gladwell,他的新著是 Outliers。他們都是在拆破社會上深深影響著我們的迷思,然而,他們的攻擊方向並不一樣。
Geoff Colvin 是 Fortune 雜誌的總編輯,他在其 Talent Is Overrated
提出一個問題:當 Colvin 環觀他在 Fortune 工作期間所認識的名人時,不期然會問到:是否他們的腦袋與我們不一樣嗎?Colvin 翻開世界各地對於這個課題的研究,結果令他意外到他願意擔起筆桿寫下這本書。他留意到,不同的研究都認為在不同領域上的大師在年少時都不具備有所謂的天賦;相反,令人相信會在日後大放異彩的「天才」卻不見得能在這些最高級別的排行榜上逗留。然後,他再在書中提出一個所謂「熟得生巧 (deliberate practice)」的概念,並認為所有人皆能步上這種境界,只要有能耐持續地操練某一種技巧。
Talent Is Overrated 全書就是集中在了解何謂熟能生巧,背後需要有的條件是甚麼,以及為何有些人會能夠持續在充滿挫折的考驗下達致熟能生巧之境。這是一本易讀易懂,而且重要的著作。各讀者如有機會查看,建議不妨翻查一個書中沒有提及的運動界名人 Michael Jordan,你會驚訝的發現,無論你現在身體與智力在一個怎樣的狀態,但只要願意刻苦培訓,便足以立足天下。我深信,這本書能改變很多人的想法與命運。
同樣的,對於成功,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的作者 Malcolm Gladwell 有另一個新觀點:今天所謂的英雄領導,他們的成功往往是來自他們身邊周遭的環境,或 Gladwell 所說的生態環境(ecology),而非這些人一開始有甚麼超乎常人的能力。Gladwell 認為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的 outliers,他們之所以能立足一般人範圍以外,主要是來自他們周遭的環境的種種巧合,讓他們得以掌握一些影響無遠弗屆的先機。
Gladwell 之前的著作有 The Tipping Point 及 Blink!,都是屬於大賣的作品。這本新著 Outliers 與他以往著作的思路頗一貫,為的是留意社會上容易被人忽略,或並未認清之大眾迷思。這些迷思一直植根在我們的思想,以至社會結構中。Gladwell 的著作,就是希望能夠動搖這些牢固的迷思。還記得在 2002 讀過他的一遍在 The New Yorker 的 The Talent Myth: Are Smart People Overrated?。當時他已經對所謂的天資過人的企業員工在組織中應享有更多的關注提出深度的質疑。今天,他在其新書 Outliers 中再一次對所謂成功人仕背後成功的原因提出同樣的質疑。
他認為,與 Bill Gate 一樣能幹聰明的人大有人在,但為甚麼偏偏是蓋茨才能有六佰億美元的身家?不少人會認為因為蓋茨不單只絶頂聰明,而且有野心與毅力。少來吧,Gladwell 說。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人家的成功,便以為是來自他非凡的個人智力與努力,但故事往往並不如此。要知道蓋茨當年有機會在 1968 年幾乎是第一個幸運兒接觸電腦,然後又遇上華盛頓大學的 Paul Allen,讓他免費使用了當時大學中唯一一台電腦。當然,總不能抹殺蓋茨是一名願意努力和聰明的人,但更重要是,他早在七零年代時就已經擁有超過數千小時的時間投放在電腦程式設計上;而他身邊的人大部份連一分鐘使用電腦的時間也未曾嘗試過!因此,Gladwell 在其書中,指出這種的「佔盡先機 (head-start)」的優勢,才是這些人成功的重要原因,但卻往往在坊間上的成功故事中被刪除的部份。
「佔盡先機」可以有很多形式的,但若要對某些技能達致精煉程度,往往是需要投入一萬小時的刻苦培訓或鍛練才能成大器,這與 Talent Is Overrated 的主張是完全吻合,但 Gladwell 提出的論點有趣多了。你會想到,每人只要願意付出一萬小時,那就可以成功了吧。但並不如想像中簡單。今天到處可見之「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現象,其實早已埋藏在我們成長的環境之中。Gladwell 提出了一個有力的例證:他以美國曲棍球、藍球以至捧球的優秀運動員為例,學者驚訝地發現,這一批運動員佔著極大的比例是在一月至四月出生的。那代表甚麼,一月至四月生的小孩都是較有體育的天份嗎?這個答案你可以隨手找來一位幼稚員教師,便可以提供解答。成年人因年紀差距而突顯的智力差距,往往是毫不起眼,但若然是六歲以下的小孩,那怕是半年之差,也會有很大的差別。由於入學時期往往是在六月至八月,因此在一月至四月生的小孩,往往會比較成熟,學習吸收能力也較好,體力的發展,以至理解力的控制都是有明顯的分別。因此,他們能在早期被徵召入隊的機會也較大,入伍後因起始的年齡差異,被派到更好的教練,更多的培訓資源的機會也較多。這是另一種「佔盡先機」現象,加上他們本身也真的不差,又願意付出努力,往往能在一個有保障的環境下,讓他們展開成為高手所需的一萬小時之旅。再一次,這是環境使然。但 Gladwell 並不將他的主張停留於此,他再更廣泛的指出,包圍人們的「生態環境」才更有力的解說成功背後的重要元素。
透過 Outliers,作者帶領讀者走訪不同的人與國度,當中包括有可能是全球最聰明的天才,他的堪苛遭遇;又有中國與南韓,為何中國人的數學特別好,和為甚麼南韓會有特別多的空難事故。這些都是非常精彩的故事。Gladwell 所提出的資料,其實不是沒有人在之前提論過,但一方面是 Gladwell 本人是一位專欄作者,文筆與故事都舖排得很暢順,而且吸引。另一方面,他以一個為求破除迷思的知識份子的角色出現,所連繫的資料也是較一般學者為之廣泛。從書中,也可見作者也花了不少時間搜集資料,令其主張有頗強的說服力。
這本書無疑會令你翻過不停,一頁接一頁的讀下去。但 Outliers 精彩之餘,卻不代表今天的成功人仕是不值得的。只是,他提出,一個人的成功,往往並不是靠個人意志就可獨力成就的;又或是,將這些成功人仕說成是一些天外飛仙般,人能所不能。作者認為並不是這回事。他們的成功,是由於環境造就了一個讓他們得以騎上「富者越富」的良性循環之列車。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