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rphy's Law 告訢我們 anything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對於一家如此龐大的企業,每天要處理成千上萬個問題,稍有閃失本乃人之常情(那怕你是豐田汽車!)。但今天我們看到的問題是,為何這個問題從 1999 年開始出現至今,本有無數次可以修正它的機會,何以卻一直存在。而且不要忘記,這是一家倡導用 PDCA 來進行「持續改善」的豐田生產系統始祖!這就無法令人原諒了。
Time 的這一篇文章寫得很不錯。全面而到位的提出了好一些令人深的問題,其中最為人反思的是豐田之所以遇上如此的管理災難,其成因是否就是創造他們成功的 The Toyota Way 呢?("Management cannot turn on a dime. They have so much invested in doing things the Toyota way")
最近雖然仍有在 AM 730 作「休閒式」的書評,卻沒有在「博念書評」上登載好一段時間了。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因為我發現自己的博客在大陸是不能被登入。這對不少國內讀者確實是一個壞消息,連帶我也有一些被挫敗的感覺。當然,我也很希望這只是一短暫的情況。但大家都知道,無論國內的經濟是如何的開放,媒體(尤其是對思想,以致獨立思維)的監控從來沒有被放鬆過。在國內新一代稍為大膽一點的媒體編輯或記者都受過不同程度的打壓。傳媒人唯有自己自行猜估寫作的底線在哪。
這一點道理,西方的學者及評論家一直都不知道,或不認同的。但 John Naisbitt (國內譯為約翰‧奈斯比特)新近所寫成的《中國大趨勢》(China's Megatrends) 便是一本企圖拉近這條洪溝的著作。這樣說來,這本書所談的,反而不太與趨勢有關吧。這並不重要,因為此書肯定會受到國內很多認同,那怪是官方的,或民間的認同。我在 Amazon.com 翻查,有趣地發現此書的英文版要在 2010 年的一月才可訂購,但我的那本簡體版卻是在商務買到的。那即是說,國內將可先賭為快。我認為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本書是由這樣的一位世界知名的未來學家所著述,而書內的各章節都是中國共產黨夢寐以求的統戰文章。在某程度來說,我是認同書中的論述的。無論這些論述的背後是帶有多少爭議性,我還是認同《中國大趨勢》多於《來生不做中國人》。
這樣說來,是不是我很欣賞這本 John Naisbitt 的新作呢?從一個趨勢研究的角度來評論,這本書是遠低於我所期望的。某程度我會認為這本書並不是「向前」的前瞻,反而是「向後回看」的總結式著作。問題是,回看過去的著作已經有無數多人做過,或正在做,那為甚麼我要看 John Naisbitt 而不是張五常的《中國的經濟制度》?
從過去廿年 Naisbitt 的著作作為研究,便會留意到他的技術轉向。早在十五年前,我遠從美國訂購他所創辦的 Megatrends Newsletter,但結果他的這份定期出版的趨勢報告並不成功,不久後便告結業了;他其後的目光反而是多放在社會性的,或人文性的層面上。看他後來出來的 High Tech High Touch,便可看到他的一些見解與以往針對大格局的評論已經出現了不同的走向。這並不是不好的轉向,只是他在未來趨勢評論的影響力已經不能再與 Alvin Toffler 這一個級別同日而語。
John Naisbitt 早在廿年前曾寫下過一本有關未來發展的十個趨勢的書 Megatrends 而名噪一時。之後在97年左右推出過一本 Megatrends Asia,當時他的名句就是:中國。 但不幸地,他的著作遇著當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而不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及後,他的寫作路線便明顯地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並將其著作個人化,加入了很多人性的元素,以至後來出的 High Tech High Touch 中更有不少是提及他的女兒。
此君對中國的愛好及看好並不取巧,反而是頗一貫的。早在十年前,他在一個訪問中,已經提及中國的崛起。並建議西方的朋友馬上要學好中文。最近,他更與一批國內人仕共創了一個 Naisbitt China Institute,似乎是想重施固技,提供一些有關國內發展趨勢之服務。
這藍圖為什麼重要?地圖不等同於地形(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對於地形的理解,我們依賴的是心智地圖。但若地形隨發展起了變化,而我們仍靠腦中舊有的地圖來按圖索驥,輕則會迷路,枉費了時間與
心力,重則會造成社會上不必要的矛盾,或未能把資源調動到最關鍵的挑戰上,令人長期處於迷失或不解的死胡同中,無奈又氣憤。
實務的香港
人經常掛在口邊的是「行動最實際」,但今天我們需要一套較完整的理論。社會矛盾愈來愈明顯,「公說公的道,婆說婆的理」,令人神經錯亂。但人總是期待一種解讀,只管包容各種聲音,其不良後果就是全城噪音處處,反而不利獨立思考。要讓我們的實務精神得以繼續推展,我們必須認知到沒有什麼較掌握一套好的理論來得更實務 (there is nothing more practical as a good theory)。
因此,不妨從今天開始認識 Ken Wilber,他是「整合學」(Integral theory)的始創者。他提出了一個被稱為「包羅萬象」的理論框架,羅列出人的不同發展層次,每個層次上都帶有四個不同象限。Ken Wilber 稱之為「全象限.全層次」(All Quadrants All Levels),簡稱為AQAL。
他的前提很簡單,也很具震憾力:所有理論都是對的 (all theories are right)!然後 Wilber
指出,但你必須留意「你有多對 (but just how right you are)」。在他最易讀的一本著作 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中,他提到心理分析方法與科學實證方法截然不同,不應互相踩界。前者專治個人的內在世界,而科學實證方法則是以觀察外在現象為本;各自有自己的本體,也因此有各自不同的方法論。因此,Wilber 認為有需要把世界上的各種知識進行一次分類(同時也是一種歸納),將之分為四個不同的象限。這創見是革命性的,至於它的重要性則要留待日後再深入討論,因為 Wilber 歸納的不只是一個平面世界,而是同時收歸了所有「發展學派」(developmental theories)的說法,融入其 AQAL 中。
Ken Wilber
整合了種種不同發展學說的相似之處,而提出他的大一統發展論。當中最具價值的創見,莫過於他所提出的「前╱後謬誤」(Pre╱Post
Fallacy)。Pre 是指前期,即前理性期,Post 是指後理性期。以外觀或表面的理解來說,Pre 與 Post
主張的事情相似,但導致同樣結論的背後邏輯卻有天淵之別。同樣地,Pre 和 Post 又與位於中間的理性階段明顯對立。
簡單舉個例子,哈佛學人 Carol Gilligan 的研究指出,被問及「發現意外懷孕後會否接受墮胎?」時,屬前理性(Pre)發展階段的女生會說 yes,屬理性階段的會說 no,而有趣的是,後理性階段的也會說 yes。
2.Carol Gilligan 是研究道德發展理論 (theory of ethic
development) 的大師 Lawrence Kolhberg 的門生。作為一個女性的角度,她對 Kolhberg 的道德發展研究只集中在男性對象身上提出尖銳的批判,後期更與他的老師閙不和。Gilligan 的發現,從今天看來,也實在太重要了。她認為在道德的發展上,以致在意識 (consciousness) 的發展上,女性是用另一種路徑(path) 來發展的,它有有別於男性的理性與邏輯,從而不應因帶有「較女性的特質」而被認為是貶為是較低層次的發展階段。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她的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中譯為《不同的語音》)。
內子是一名小學老師,約在 Al Gore 的《絕望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剛出來的時候,我推薦她看這套與環保有關的記錄片,看罷她大感興趣,希望在校內帶出環保及地球暖化等訊息。於是,她便在校內找來六、七名四至六年級的小學生,帶着一部輕巧非常的攝錄機,按照《絕望真相》的橋段,拍了一段二十多分鐘的短片。而在這短片當中,又加插了一段輯自《絕望真相》的卡通部分,創作出來的短片似足電影 Be Kind Rewind 中的「騎呢」影片。
我深信,若內子帶回校播放的就是 Al Gore 的原裝版本,效果肯定不如自己重新製作的好。哪怕她與校內一群 IT 同事是如何不專業,但這種 remix 效果,充滿創新意念。可惜這種空間,卻被看似合理的法律——版權法(copyright law)嚴重威脅。而在此,我對出爐不久的新書,Lawrence Lessig 的 Remix:Making Art and Commerce Thrive in the Hybrid Economy 予以高度的好評,也希望在此推薦關心我們現今社會發展的朋友,以及關心我們下一代的家長,只一句簡單的忠告:read this book!
且說一則故事。2003年美國樂壇大姐大麥當娜(Madonna)有一張最新大碟出爐,一如所料,大碟內的歌很快便可在 P2P 網站下載。誰不知麥大姐原來聯同其唱片公司 Warner Bros 向 P2P 社群來一記耳光。他們在網上放出看似是大碟的歌曲,但當你戴上耳機時,你只聽到她以愈來愈大的聲浪重複又重複的尖叫「What the fuck do you think you're doing?」但當麥當娜這樣做時,她不止打了 P2P 社群一記耳光,還激怒了一群對商界極之反感的「自由文化」(free culture)駭客社群。他們在數日之內,將麥當娜的那段 WTF 不斷 remix 又 remix,不同的版本不斷在電台及各娛樂場所播放。最後,當然少不了麥大姐自己的官方網站,它被駭客完全「解放」,每一條連結都是指向可以完全免費下載其大碟的網頁,而在該網頁的大標題為「This is what the fuck I think I'm doing」。
共享開創商機
Lawrence Lessig 的 Remix 精采之處並不是對這些年輕文化的描述(若想深入了解這種 Remix 文化,可以參閱 Matt Mason 的 The Pirate's Dilemma),而是他能以一個法理的立場,說明為何 remix 的出現,最能確保民主社會最珍視的自由文化。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