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很喜歡這本《Give & Take》,評書的工作做了很多年,多少都會嗅到哪本書是會大賣的。《Give & Take》就是那種我願意押注的暢銷書。大賣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本書是企圖化解我們從幼稚園開始就被教導要成為一個「好人」,以及我們在世途中成長時領悟到「我不能太好人」的終極掙扎。人的成長往往被這種張力所包圍著:我要做一個好人?還是要做一個懂得「保護自己」的人?我要捨己為人,還是怕有一日「好人早死」?人,尤其是香港人,到最後只能用一種冰冷麻木的外表,來壓抑內心那種想要利他的熱血嗎?
《Give & Take》 的作者Adam Grant的這本著作跟我們說,我們根本就不需要理會這種掙扎。因為,作者透過很多科學化的心理學研究,得出很多結論支持「做好人,有好報」的結果。這不再只是一廂情願的作法,而是有科學的根據支持我們這樣做。如果你本身就是那種喜歡向身邊的人提出援手、樂於助人的那種人,那這本書的基本訊息就是:請放膽去吧!
作者本身是相當年輕有為的教授,不到三十歲已經是一名教授級學者。他在著名的 Wharton 商管學院被選為最受歡迎教師。但他卻說若然在課堂上他只顧揚耀自己的才華,在課堂期間無論他的教學是多麼的有用,聽眾卻傾向「不喜歡他」,便會增加他們想要刁難自己的機會。相反,當他在人群中以一種謙虛、禮誠的態度,其至在學生要前「暴露」一下自己的缺點(重點是你仍然需要讓學員覺得你是一名實力派),學生會更喜歡他。以上是來自作者的其中一章,提出非靠震懾、口才、或威武形象的溝通往往有更大的影響力。採取這些策略並非只從「手段」的層面考慮,而是更重要的,到底我們是一個「樂助者(a giver)」還是一個「索取者(a taker)」。
但助人很多時候反被傷害,這種經驗應該不是個別獨有的。所以我們都不敢太張揚的做一個樂助者,反而催使我們更容易傾向成為放大自己功勞的索取者。雖然此書鼓勵我們要成為一名樂助者,並且列舉很多作為樂助者如何更成功的佐證給讀者,但我們仍得要很明白,一個樂於助人的人,需要有一顆很美麗的助人之心外,她還需要有助人的知識。
推薦《Give & Take》之餘,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時機介紹另一位超重量級學者的新著。這本書的名字就叫做《助人的藝術》(Helping),作者 Edgar Schein 在管理學界是響噹噹的人物,是世界首屈一指專研企業文化的專家。Schein 認為「助人」除了要有本心之外,還需要培養一種關於助人的敏感度(sensitivity)。助人的有效性,除了你是否願意助人之外,也要視乎被助者是否想得到你幫助,被助者可能有很多顧慮,他可能覺得你的能力不足以幫他,或可能她認為指出支援的需要是一種軟弱的徵兆等等,我們若然不夠敏感,便成為了被助者的一種負累而非助力。
相較起《Give & Take》,《助人的藝術》帶有較濃厚的學術味,未必是一般讀者的興趣,但我也必須指出的是,此書其實是很實際地討論很多案例,以及作者的初衷是希望樂助者能透過助人的「知識」而成為一個更有效的樂助者。《助人的藝術》並不難看,薄薄的只有百多頁,但畢竟都是出自一位老練而嚴謹的學者之手,一般讀者可能要習慣一下,才能體會作者的睿智。相較之下,《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To Sell is Human) 則是另一本流暢、易讀易懂之作,並且能將《Give & Take》 的主張更「落地」。
作者Daniel Pink曾經寫過不少暢銷書包括 Drive、A Whole New Mind 等。乍看之下,很多人會以為作者是在討論「銷售」,但我卻從此書中讀到一種以「樂助者」心態來看銷售這回事。銷售,作者認為,存在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中。一方面是將銷售正常化,另一方面是希望說明只要用心聆聽、站在對方立場思考、提供全面而真實的資料、在自己的能力內提出最佳的解決方案、讓客戶有最後的自由選擇,這就是最有威力的「銷售」了!試問這不就是一種「樂助者」的精神嗎?
再者,當我們助人時,需要謹記別要做「黃大仙」(不需要有求必應),我們不是被助者的工人。說到這裡,我便想起了一個蠻不錯的指引,這個指引是來自一本頗舊的著作《僕人領導學》,它是這樣說的:「助人」對侍奉的熱望是來自一種內在的感應。繼而透過這種感應的選擇和行動而啟導出非同凡響的領導力(leadership)。
辨識「助人為本的領導力」最佳的方法為:觀察被侍奉的人在整個被侍奉的過程中,是否變得身心更圓融、更有智慧、更開放、更自主和最為重要的,他們是否也成為一個「樂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