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應《明報》的邀請,希望我能回應下面這幾條問題。必須說,都是不好回答的問題,只好硬著頭皮回答。是為分享。
教育是甚麼?
我認為教育應該是一種讓人能夠認知人活在的每一刻都是接受教育的時刻。
因此,這也可能是世界上最難做得好的任務,在世界各地我仍未有聽過一個地方的人對自己的教育體系是滿意的(那怕是在芬蘭)。因此,各地政府都退而求其次,傾向以「功用主義」來組織教育,但是我們都不會認為這就是教育。與大規模生產不一樣的是,我們學校最後的產出都是人,而人是沒有兩個是一樣的,因此,教育的單位應該只有一個,教育也應該是因人而異,也因此它的範圍可以是廣闊得難以想像。問題是今天的教育已經被制度化,所以很多可以被納入教育的東西都被排除在制度之外。
現時教育最大的困局是...
我覺得現時的教育最大的困局是「太多專家」。每個專家都有不同的主張,多元智能、開心教學、目標為本…等等。它們的問題並不是這些都不對,相反,它們最大的難題是,這些主張都是對的!Every theory is right,只是它們對的範圍有多大,在甚麼時候該用哪種方法工具!同時可悲的是,教育已經被默認為學校的責任,學校也分不清該做甚麼,不做甚麼,結果是跟著這些專家跑,最後不單只是累死老師,而是孩子也被累死。孩子們彷如是堵在嚴重交通擠塞路上的車子,既無奈也甚麼也沒辦法影響。
我最想跟家長說是…
不要買錯理論。今天觀察到家長也不期然已經變成好像比老師更懂得教育的「專家」。我必須說,我們對於如何給與孩子最好的教育,根本上是「甚麼都不知道」。我們可以更包容,我們可以更有鼓勵性,我們也可以更嚴厲,同時,我們這些做法可能都不適用到你的孩子身上!家長的優勢是他們真的可以做到單對單的教育,但家長也必須要懂得謙虛。唯有我們認同自己的不懂,我們才可以更敏感的留意自己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套我們自以為是的一套。也是這樣謙虛,家長應該與學校老師一同學習,學習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更像一個完整的人。
與子女相處之道是…
說白的,我仍在學習中。在我對著自己的兩個孩子面前,我覺得最令我感慨的是「有些時候我以為他們是不懂的時候,其實他們都模模糊糊的了解到一二」。舉個例子,我可以在孩子面前認錯,當我認錯之前,我以為他們會不懂,但其實他們都在看。我慶幸自己能在自己孩子面前認錯。然後我可以分享的是,與子女相處的時候,試著樂在其中。除了這樣外,還有甚麼好說呢?
-------------------------------------------------------------------------------------------
在自己的 Facebook 連載這一篇短短的分享後,便收到友人的一則釐清。友人問道:「教育應該是一種讓人能夠認知人活在的每一刻都是接受教育的時刻」是甚麼意思?看罷,便知道是自己的文筆問題。我其實想要表達的是「教育可以發生在生活的每分每秒中」。但前提是,我們有一種覺知(或意識),認為生活無時無刻都有讓我們反思及學習的空間。不然的話,生活就會變成一堆習慣的集合體。同時我希望帶出的是,學校,我是指一般的學校,只能照顧我們人生學習的一小部份,而且往往都不是最重要的那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