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出來了,翻譯版終於出來了。毫無疑問,這一本名著中的名著。
今天下午在旺角樂文書局買到這本書時,連書都未及細看便急著寫個簡單的介紹。因為尤記得當年翻開此書細讀時,仿如進入了另外一個虛擬世界,似是而非的令我想到很多很多問題。是一本出奇地精彩的著作。
此書談些甚麼?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在博奕理論 (game theory) 當中最為所熟知的「囚犯的困局 (prisoner's dilemma)」。兩個犯人被抓後,分到不同的房間被問話。雙方都不能再溝通的情況下,問話人便使用一個對當下的囚犯好像很合理的「困局」:反正自己隨時被對方指證以求脫險,因此自己一方顯得沒有太多的顧忌(或沒有選擇!)地必須要做同樣的指證對方動作。這是一種自以為已經在最壞的情況下,只要做一個對自己較為有利的決策,都會比甚麼都不做來得好!當然,搏奕理論教訓我們這背後其實是一個 set-up:讓雙方在單獨的環境中採取一個在個人層面中最理想的決定,卻在整體的層面上原來是最糟的決定。這是一個所謂「局部最優化 Vs. 整體最優化」的一種思維上的衝擊。
一次性的「囚犯困局」的前提是兩個囚犯從此不再遇上,所以他們在之前並沒有任何「誘因」要與對方合作。沒有誘因便沒有合作,這是很常規的假設。因此,《合作的競化》作者 Robert Axelrod 在 1980 以前已經提出另一個假想:假若現在「囚犯困局」裡的參與者是參與一場「多次重覆的囚犯困局 (iterated prisoner's dilemma)」,即是說參與者在第一局之後,必須回到第二回合,而在第二回合上,雙方都有權報復,如此類推。這樣的話,情況會是怎樣?這本書就是對整個研究過程的通俗報導。而其結論是同樣的震撼。
先說我在哪兒認知這本書。說來奇怪,正就是為 《合作的競化》 新版寫序的 Richard Dawkins,他當年所寫的《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在其第二版中,Dawkins 加插了兩章新內容,而其中一章就是介紹 Robert Axelrod 的研究。整個研究雖然有一定程度的技術性,但其實讀者願意付出一點心機,便會發現內容不單止不難明白,而且好像進入了一個奇幻的旅程,跟著作者一步一步的發現,明白到我所謂的震撼為何解。因為作者最後提出的最佳的策略,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tit for tat)」的策略。這個策略打敗其他看似高深而複雜的方法,原來在這樣的困局中,有如此簡單的策略就足以成為贏家。對於我們每天都要斤斤計較,討價還價的人類最大的啟示是,原來「好人會有好報 (nice guys finish first)」的。
難得見到這本中文版面世,心情非常激動,所以在未再重温之前,便搶著與各位分享以上粗淺之見。我相信,相隔那麼多年後重温此書,必定有另一番體會。屆時再與各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