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就跟中國一樣,需要非常非常大量的能源供應。雖然環保人仕一直要求美國早日脫離對石油的依賴。但以其他再生能源只佔 7.3% 來說,根本不能替代現時的石油。能源的供應當中 37% 是來自石油,仍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更何況全球的不斷發展,到 2030 年全球對石油的需求反而是上升 30%。這也說明美國為甚麼在一片環保聲音下仍得要不斷開發石油,尤其是他們需要盡快掁興經濟之餘,又要減少對石油入口的依賴,這些都促使他們需要石油,是大量的石油。
但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將會令奧巴馬政府原先的能源法案觸礁。這個方案是放寬沿海油田的開採。而如果這是真的話,對眼前的經濟當然是一記重擊。但眼下也沒有立桿見影的方案的時候,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反而是對奧巴馬政府來說一次難得的機會:美國再沒有理由拖慢對其他綠色能源的開發。這等於是開了一個新的缺口讓奧巴馬的環保方案得以見天日。
然後這也等於與中國在綠能上的合作將會更緊密及更要求更快。為甚麼?很多人認為東京協議書是不設實際,因為兩個最大的污染國美國與中國都不在其中。但讀者不要輕視這兩個國家的自願結盟(或所謂的 G2 效應),他們合作推動的環保方案,對全球的影響都是無遠弗屆的。
《地球又熱、又平、又擠》作者Thomas Friedman 在四月廿九日的《國際先鋒評論報》上說美國的 Applied Materials,一間身在硅谷的 Fortune 500 企業,去年十月在中國的西安設立了全球最大的商業用太陽能研究及發展中心。據說這個中心需要 260 個科學家及技術人員。結果有 26,000 人前來申請,受聘人仕中有三成以上是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AM 公司作出如此龐大的投資原因只有一個:中國的緣能發展。去年在中國境內生產的大陽能板,佔著全球一半的產量。這些公司不去中國大展拳腳才怪。
2009 年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與奧巴馬訪問中國期間,親耳聽到中國的總理及副總理說:「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假如我們繼續以這種模式生產下去,繼續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將會對全球帶來傷害,對中國帶來傷害。」他們同時說:「這也是一個難得的商機。朱棣文說由於這個原因,因此中國大陸每年會投資超過一千億美元在綠能經濟上。朱棣文說在兩三年前國內根本沒有人會對氣候變化及温室氣體排放提出關注,「現在的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他說。
中國自加入世貿後的超高速經濟發展,令全國上下動用所有資源投入生產。雖不同於以往的大煉鋼,但也鼓動了很多不合經濟原則的生產模式,例如胡亂的搭建一個工場便進行投產,這些都是極之耗能的生產方式。時至今天,全國上下都有著很多極之耗能的基建及建築。同時,中國也不能不關注能源上的供應,因為這等於是整個國家持續發展的命脈。萬一在能源供應上有任何閃失,都會對中國帶來莫大的傷害。
因此,中國近年因為身家雄厚發起一股買風,四處掃貨。一方面她是很多石油輸出國的大買家,例如沙地亞拉伯,但更微妙的是與伊朗及伊拉克的關係。中國不單止向這些國家買入石油,更買起整塊油田。而也因為與伊朗的這種關係,所以在核問題上中國一直延遲制裁伊朗。這令很多西方國家很不爽。而中國肯定要為這些事情而付出代價的,例如美國和歐洲多一個籍口向中國人民幣的問題發難。這一方面說明中國對自己未來發展都很有遠見,及前瞻性,深知若不早日謀定這些重要能源的供應,他日必會遇上種種發展上的難關。但同時,插手到中東一帶的渾水中,以及石油等排放大量污染物的能源為基礎,都肯定在日後要付出沉重的代價,這一點我相信中國也是知道的。所以他們也將會大手投放在綠能的開發上。這是必無他途的做法。
這樣說來長期依賴石油絶對不是一件好事。無論是在外交上、環保上,以及經濟上。很多人認為石油的出現,提供了全球很多平宜的能源之餘,也包括很多原材料上的供應(例如塑膠),致令我們認為我們沒有可能不繼續依賴石油。當我們相信這個假設時,我們就真的需要繼續依賴石油。然而今次漏油事件令到 BP 的經濟及聲譽上的損失都是超龐大的。諷刺的是 BP 在十年前高瞻遠瞻地提出改名為 Beyond Petroleum,當年的CEO John Browne(於 08 年退休)對於 BP 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是非常明確的,而且他也非常活躍於可持續發展的議題上,他曾經承諾 BP 會在 2010 年之前對二氧化碳減排 20%,但結果 2010 年就發生了這起事件。
我們一方面要面對現實,我們仍得要依賴石油。雖然過去兩年環保的聲音不絶於耳,但在真正的投資仍遠未如理想。或我們可以這樣說,未來五年我們將會見到更多更龐大的資金投放在再生能源上的開發與研究,而中國一定是其中一個舉足輕重的推手。改變世界,再一次要看中國了。
雖然以上都是負面多於正面,但下一次,我將會與各位讀者介紹一個令人興奮的城市重建,而它的焦點是放在整個交通系統上的,是一個精彩萬分的未來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