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評論《祕密》(The Secret),我也來湊湊熱鬧。這不是因為人云我也亦云,而是一直以來我對這本書有頗多負面評價,來到今天亦然。
也記不起是甚麼時候這一齣記錄片式的DVD可始流行起來(當時只有 DVD 版本,後來才有書本版本)。在香港,首先談論它的是一群對 New Age 的 idea 頗有興趣的外國人。當時聽到的評論是「很好!」「必定要看!」「它改變了我的人生觀」,總之,好評如潮。但沒有太大的衝動要找這套片子來看。
對於任何新事物、新潮流的起始,第一批擁護的人必定是好此道者。在《祕密》的情況來說,他們也必然是一批 New Age 的擁護者。所以對於《祕密》的全單接收是蠻可以理解的,反而重要的是,往後的評論會是怎樣。結果《祕密》仍是大受歡迎,那人們便開始更認真的研讀所謂的成功祕密到底是甚麼。
約在兩年前從朋友家中發現這套 DVD,順理成章地借回家觀看。不到 15 分鐘,便要中途腰斬離場。而說是只看了頭段便離場也不對,最後還是用了快鏡往前翻,稍停下來看一會,再往前,再停下來看。結論是:好一服「反智式」洗腦的 New Ager 偉哥;卻企圖換上一副理性的外衣,試圖說明自己的論說是一種新發現。但真是 Sorry 的說一句,這一齣掛羊頭、賣狗肉的大補劑,就可能連作者自己也不太自覺它的問題所在。
從任何角度來看,《祕密》重覆又重覆著一個訊息,就是人的意圖會決定一切。好的意圖好像一個磁場一樣,會吸引好的人、好的事,然後形成一個成功的網絡。《祕密》是導人向善,並讚頌善的力量。但這本來就是坊間一而再,再而三被抄到爛的戲軌,為何再需要多一本書出來提點我們吧。
那要視乎《祕密》的「意圖的水平」到哪裡了。若然它只是一個留於迷信式的「信者得救」訊息,那便可以理解為何需要再三的重覆同一個訊息(就好像中小學生每天都在唸主愛世人一樣,為甚麼他們需要每天都提醒一次主是愛世人呢?)。任何迷信,都得要重覆又重覆,因為它恐怕真的有一天人們會長出自己的獨立思考,並質疑這種訊息的權威性。但《祕密》更大的問題,就在於它以為自己的訊息與其他迷信色彩的主張有一層次上的不同。它其實較一般的迷信更遭。
首先,向善這種訊息是一個無人能反對的主張(起碼至今我仍未讀過任何一本著人「不要向善」的邪惡著作,若有的話,我倒想一讀)。但《祕密》的向善觀的中心點是在人自己身上,即「我決定我的意志」,因此,「我決定我的命運」,並以此構成了一組不能抗辯的套套邏輯。背後的這種觀點是與一般的 New Age 沒有太大的不同,只差一句沒有說出來就是「我是我的上帝」。當然這樣的訊息,自然會招惹不少宗教人仕的評擊。確實,我也讀過一本對《祕密》施以逐點批評的方式來一個「反《祕密》運動」(此書看罷已被我掉了,很想找回書名,但忘記了)。這一類著作犯著的毛病是在以五十步笑百步,不難讓人感到他們是在妒忌對方的成功,多於有更好的理據去批評《祕密》。
Ken Wilber 說,今天 New Age 的死穴就正在於他們滿口吹著「後現代 (postmodern)」的那種解放(emancipation),但他們背後的「行動邏輯 (action logic)」仍是沿用著迷信 (mythic) 的那一套,用我們日常語言所說的「換湯不換藥」,但背後還得多一個概念,就是 Ken Wilber 所謂的 Pre/Post Fallacy。前期發展階段的行動邏輯,企圖用後期的口號來包裝。讀者可能會問,我們又如何得知《祕密》就是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訊息呢?
後現代對人類所帶來的解放,是配合在心智上的提升。以哈佛發展心理學家 Bob Kegan 的語言來說,這種人已經擁有某種 self-authorship 的能力。擁有 self-authorship 意識層次的人,他們的獨立思考已經生長了出來,他們不會人云亦云,他們在某程度來說,掌握到生活上的脈膊,對自身的須要也有清晰的了解與認定。由此,他們更能夠創造自己的生活,影響自己的生命,為自己的行為負上更大的責任。他們在「某程度上」,確實是有能力選擇他們的態度、情緒,以至意志。但他們並不認為他們就是一切的源頭,因為這似乎是說不通,他們並不是萬能的。Self-authorship 的發展階段,是理性成熟發展的階段,同時他們也理解到傳統理性的局限;這看上來好像正合《秘密》這一類 New Age 批評理性教條的訊息,但成熟發展的人是具有成熟的包容理性的能力,而不是主張放棄理性。因為在某程度來說,否定理性是不可能的,you just can't beat reason with reason。
《祕密》在其糖衣背後的邏輯又是甚麼?沒有。沒有一套像樣一點的邏輯,句號
《祕密》在其 DVD 中,一個又一個知名但與體材不相關的人重覆出場,走出來插科打渾的說三道四,凝造一種虛假的權威感,然後透過「有系統」的剪接,接出一套出奇地長的悶片:沒有劇情,沒有高潮位,沒有故事上的發展。由頭到尾都是在重覆一個訊息,你說不是洗腦是甚麼?但這是可以同情地理解的,因為對於一個無法解釋的「假說 (hypothesis)」,還可以說些甚麼呢?(用上「假說」而不說他們在「胡扯」已經是企圖讓他們有一些科學的包裝了!)但經過這樣兩個小時多的轟炸後,《祕密》竟成為一個神話般的口碑。這不是洗腦的功勞,還可以是甚麼?這不是又一次對嚴謹思考的挫敗,又會是甚麼?到了今天,反智的市場仍然是遠超用腦思考的市場。
當然,《祕密》的大賣,正好符合了很多靠洗腦來支撐自己工作需要的行業,例如銷售工作。可以想像,這本書的最大買家,仍是保險、銷售、傳銷等行業。這些行業,說到底,都是有業績上的底線,因此他們關心的是有沒有一些看似健康的心靈偉哥,可以讓自己的銷售團隊持續「堅挺」。至於獨立思考... hmm...,賺到錢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