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統思考中,有一句名句:All models are wrong。因為它們都是簡化的產物。Gaussian Copula Function 曾經一度被驗證是極其準確的計算,所以為不少金融機構帶來超龐大的利潤,也是這樣人們的信心便開始膨脹到不理其他後果。
背後牽涉到的是風險分散的概念。風險若能有效地分散,就能夠為損失帶來吸震作用,在原本風險高的市場上賺錢的機會便可佔上風。但風險分散之後,又再被分散,效果是不是會更好呢?那又不一定,端視乎你的風險分散的「網絡」是否落在原來已經承擔一定分險的單位身上。因為背後的網絡關係極為複雜,所以一直以來也不能弄清真正的風險系數(也不可以被弄清),但 Copula Function 的出現,竟然說其實不需要管那些永遠搞不清的關係,它是將這些風險透過另外某個相關聯的數值作掛勾,以極其簡單的關聯方式,指出「如果 A 指數上升」那就代表 B 的風險為 Y。但請記著,這只不過是 correlation 的關係(即太陽黑子上升,所以恒生指數上升),而非嚴謹的因果關係。問題就是這條算式也實在為金融界帶來太大的金錢成果。所以人們便盲目地採用,而不再留意它的弱點了。
在看這篇文章時,很大的迴響就是 The Black Swan 這本書所討論過的問題。很多金融的數學模型就是將 black swan 的可能性排除於外,只計算 80% 合理的結果。但其實如果最不可能出現的結果一出現的話,那就是一場災難。
果然,在 Wired 這篇好讀的文章中尾段中,終於出現了 The Black Swan 作者的發言,他說:
Nassim Nicholas Taleb, hedge fund manager and author of The Black Swan,
is particularly harsh when it comes to the copula. "People got very
excited about the Gaussian copula because of its mathematical elegance,
but the thing never worked," he says. "Co-association between
securities is not measurable using correlation," because past history
can never prepare you for that one day when everything goes south.
"Anything that relies on correlation is charlatanism."
我思考過以下這個問題很多次:究竟 Who Really Matters: The Core Group Theory of Power, Privilege and Success 可不可以算是過去五年最重要的管理著作?為什麼我會這樣想呢?試翻開任何一本商管的教科書,看看有沒有一些內容對你來說是極為重要,而且是從沒有研究過,是全新的概念,實務非常;當你一讀到當中的內容,你馬上會點頭稱是,而且佩服作者竟可以探掘出這個想法?我相信沒有。因為我認為,Who Really Matters 中的訊息是不能隨便拿來討論,即所謂「不可討論(undiscussable)的議題」。那議題重要嗎?沒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
早在二十年前,作者 Art Kleiner 是商管暢銷奇書《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的幕後槍手(所謂的 ghost writer),也是該書和之後的《第五項修練實踐篇》、《變革之舞》和《學習型學校》等推動「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理念的最重要幕後功臣。他也是大前研一著作 The Invisible Continent 以及多年前有關 GE 管理的熱賣暢銷書 Control Your Destiny or Someone Else Will 的 ghost writer。Kleiner 在一次訪談中告訴我,寫 Who Really Matters 背後的原因,是因為他不明白為何一個如此受歡迎的學習型組織理念,卻在過去二十年的驗證中,鮮有企業能將之持續。究竟忽略了哪個關鍵因素呢?
Who Really Matters 認為,今時今日沒有人會反對「顧客至上」這口號;另外,一些對知識化員工推崇備至的組織又打着「以人為本」為旗幟,由上而下提倡「放權」、「激勵」(empowerment)等理念。然而,假若你真的以為這些組織就是「顧客至上」或是「以人為本」的話,不難相信你對「核心層」(The Core Group)的了解可能近乎無知。對「核心層」無知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你在組織的閱歷太淺,所以未能有這種敏感度;二是因你置身其中。
「顧客排在第八」
Kleiner 的文章確不能錯過,因為他能夠以普及的文字來演繹深邃的理論。他在這方面的功力,完全可以在 Who Really Matters 中反映出來。書中第一章首段,他引用 Exxon Oil 一個晚宴上的片段,內容是說一名在公司內人氣急升的主管,多飲兩杯後,對着全體人員說公司所謂的「顧客第一」其實並不是真的將顧客放在首位。排行第一應是全公司的總裁,歐洲區總裁排在第二,亞洲區的總裁排第三……一直數下去,直到最後說了一句:「顧客是排在第八」。意即公司做的所有事,全都是先照顧頭七位「核心層」成員的個人利益後,才輪到顧客。試問看完這樣的一個震撼開場後,誰會願意不往下看?
但問題出現了。這個組織中的隱形規章,從來沒有從理論的層面給研究過;而今天大部分的商管著作,不是一面倒說什麼「以人為本」、「顧客至上」,就是以呆伯特(Dilbert)式的譏諷文字,大肆嘲弄管理的無聊。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對管理人如何解讀核心層現象仍是毫無助益。然而,能否了解「核心層」的互動卻是生死攸關,而 Art Kleiner 可能就是第一個願意,而且有能力全面討論核心層現象和理論的人。
內子是一名小學老師,約在 Al Gore 的《絕望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剛出來的時候,我推薦她看這套與環保有關的記錄片,看罷她大感興趣,希望在校內帶出環保及地球暖化等訊息。於是,她便在校內找來六、七名四至六年級的小學生,帶着一部輕巧非常的攝錄機,按照《絕望真相》的橋段,拍了一段二十多分鐘的短片。而在這短片當中,又加插了一段輯自《絕望真相》的卡通部分,創作出來的短片似足電影 Be Kind Rewind 中的「騎呢」影片。
我深信,若內子帶回校播放的就是 Al Gore 的原裝版本,效果肯定不如自己重新製作的好。哪怕她與校內一群 IT 同事是如何不專業,但這種 remix 效果,充滿創新意念。可惜這種空間,卻被看似合理的法律——版權法(copyright law)嚴重威脅。而在此,我對出爐不久的新書,Lawrence Lessig 的 Remix:Making Art and Commerce Thrive in the Hybrid Economy 予以高度的好評,也希望在此推薦關心我們現今社會發展的朋友,以及關心我們下一代的家長,只一句簡單的忠告:read this book!
且說一則故事。2003年美國樂壇大姐大麥當娜(Madonna)有一張最新大碟出爐,一如所料,大碟內的歌很快便可在 P2P 網站下載。誰不知麥大姐原來聯同其唱片公司 Warner Bros 向 P2P 社群來一記耳光。他們在網上放出看似是大碟的歌曲,但當你戴上耳機時,你只聽到她以愈來愈大的聲浪重複又重複的尖叫「What the fuck do you think you're doing?」但當麥當娜這樣做時,她不止打了 P2P 社群一記耳光,還激怒了一群對商界極之反感的「自由文化」(free culture)駭客社群。他們在數日之內,將麥當娜的那段 WTF 不斷 remix 又 remix,不同的版本不斷在電台及各娛樂場所播放。最後,當然少不了麥大姐自己的官方網站,它被駭客完全「解放」,每一條連結都是指向可以完全免費下載其大碟的網頁,而在該網頁的大標題為「This is what the fuck I think I'm doing」。
共享開創商機
Lawrence Lessig 的 Remix 精采之處並不是對這些年輕文化的描述(若想深入了解這種 Remix 文化,可以參閱 Matt Mason 的 The Pirate's Dilemma),而是他能以一個法理的立場,說明為何 remix 的出現,最能確保民主社會最珍視的自由文化。
修正扭曲系統
Thomas Johnson 是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的品管教授,在1987年與哈佛商學院的 Robert Kaplan 合著了一本 Relevance Lost,指出傳統成本會計的種種流弊,並提出一套新的會計理念 Activity Based Costing(簡稱 ABC,即以活動為本的成本計算)。這本來是頗受歡迎的新工具,他們也希望此工具能為企業管理效能帶來重大改變,但一段時間後,Johnson 卻醒悟到 ABC 其實是「換湯不換藥」的伎倆。它對企業的衝擊有限,更遑論什麼顯著的成效。結果 Johnson 和 Kaplan 分道揚鑣,Johnson 被打為「叛徒」,而 Kaplan 則以 ABC 為基礎,與 David Norton 發展出「平衡計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繼續在商界上名成利就。扭曲的系統仍然是沒有得到修正。
事實上,ABC(或後期的平衡計分卡)雖然受到大公司取用,但成功個案偏低。這和 Johnson 遠離 ABC 的原因很有關係,Johnson 意識到很多時候,管理層推行 ABC 其實只是對員工的行為加強控制;這也代表了管理人的心智模式從沒有改變。但不論 Johnson 對 Kaplan 等人的批判如何有道理,大家關心的始終是有沒有更有效的替代方案。我認為 Johnson 沒有;然而 TOC(Theory of Constraints,制約理論)的一套卻可供大家參考。
早在1984年,《目標》作者 Eli Goldratt 以物理學家的身份打入工業生產行業,並提出「制約理論」。其理論指出對生產產能的改善,必須對成本會計法進行徹頭徹尾的反思,並改用以 TOC 為基礎的 Throughput Accounting。
計算錯誤削弱競爭力 What you measure is what you get,若你要求在這個月生產一百萬件零件,他們便會用盡辦法生產一百萬件零件,那怕這樣做可能會損害公司的運作、員工的關係,甚至增加成本。成本與收入的關係是:有生意便有營運的需要,有營運也自然附帶生產成本。減少成本,也正是削弱企業創造收入的能力。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