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於 2009 年 2 月 11 日‧信報)
2003 年,世界知名的管理學大師 Eli Goldratt 雄心勃勃地向全球各地的製造生產商發起了一次號召,聲稱其在二十五年前發展至今的流程改善方法,可以幫助企業在四年之內賺取與現有營業額等同的盈利;即如去年的營業額為五億美元,那麼四年之內其稅前盈利便最少有五億美元,還稱此舉為「可行願景」(Viable Vision)。
很多人都認為這太脫離現實了,但當這股運動吹到生產大國日本時,來聽 Goldratt 講話的日本企業家不單認為可行,更向台上發問,如果按照他所倡導的邏輯,利潤的增長為什麼會那麼少?
「按照他所倡導的邏輯」是可圈可點的一句。假如你認同以豐田生產方法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TPS)或其後被稱為精益生產(Lean Manufacturing)馳名於世的日本生產業扎實可靠的話,那麼日本人斷不會繆然接受「制約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之父 Eli Goldratt 這種誇口之說,除非 TOC 是真材實料。確實,TOC 的內容不單很豐富,其在企業應用的效果也必須用上「驚人」二字來形容。
成功應用 TOC 的企業,他們通常可以在生產時間上大幅減少一半以上,而製品和成品庫存量還可以同時有三成以上的降幅,其交貨準時率更能夠提升至99%,那幾乎等同不會逾期交貨,生產的品質也同時得以改善,而員工的工作壓力卻可以大幅下降。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TOC 的應用方法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若然與豐田生產方法(TPS)相比,要執行 TPS,背後所需的投資絕對多於 TOC 的要求,而且 TPS 有太多條件性限制,連執行成功的所需時間都遠遠不及 TOC。
還記得筆者在三年前到台北參與台灣的「可行願景」大會,Goldratt 向台灣的企業家發問:「誰有看過《目標》The Goal: A Process of Ongoing Improvement 這本書?」場內有八成以上人舉手。他繼續問:「誰看完這本書後,有實踐過書中的主張?」有四成人舉手。再問:「在實踐的這些人當中,又有多少個個案看到成果?」。這一問,場內還餘下十多隻手高舉着。這清楚說明,TOC 的概念,就是透過一本書的講解也可以應用出令人振奮的效果。
嚴格來說,The Goal 並不是一本工具書,它是一本小說。The Goal 寫於1984年,暢銷了二十五年,全球售逾五百萬本。今天,仍然有很多人看這本書,而 TOC 在二十五年間也有長足的發展。Goldratt 在1994 年完成第二本小說 It's Not Luck,成功將 TOC 概念應用到配銷和銷售上;1998年再有 Critical Chain,討論 TOC 如何適用在項目管理上。Eli Goldratt 還寫過不少其他與 TOC 相關的著作,但以這三本小說最具影響力,也被喻為是認識 TOC 的最佳入門。
年輕時,Eli Goldratt 在以色列修讀物理學,其博士論文專攻流體力學(fluid mechanics),他親述當時發現了一種創見,就是「制約理論」。其前提是系統在同一時間內只會出現一個,而且是唯一一個制約點,即瓶頸。他指出,若要改善一個系統的表現,則必須化解這個瓶頸,否則系統的整體表現將沒有任何起色。例如身體狀況,最容易受傷或得病的位置往往是當下身體最弱的一環。
瓶頸管理發揮效能
若然沒有可能在短期內為瓶頸鬆縛,也必須有一套管理方法,能夠盡量發揮瓶頸的所有效能。例如醫院的手術室是醫院中最珍貴的資源,短時間內不可能增加手術室的數量,所以必須有效管理瓶頸,使手術室能得到最高的使用率。這一套方法就是 TOC,也有人稱它為「瓶頸管理」。Goldratt 就是將這個源於物理學的概念,應用到生產管理上,並得到驚人的果效。
TOC 可在管理上帶來驚人果效,是因為瓶頸管理幫助管理人將精力放回瓶頸身上。正如之前所說,系統當下的一刻,只存在一個瓶頸的話,那麼在瓶頸上浪費一分鐘的作業時間,也就是整個系統損失了一分鐘,這是對整體收益的直接打擊。本來是一種簡單的道理,但不要以為他們知道哪裏是瓶頸,就自然會盡用瓶頸的使用率。常識不等同常規(common sense is not common practice),情況剛好相反。
這情況在生產製造業就更明顯,被瓶頸制約的位置,往往都不是在該有的最高產能下進行生產。背後的原因千奇百怪,它們可以是中午休息沒有人值班以致瓶頸被閒置,也可以是因為發放生產的物控在同一時間發出太多訂單到工場,令所有車間都出現瓶頸狀況。總之,他們就是在管理瓶頸上做得非常差勁。這也是為什麼 TOC 中的「五個焦點步驟」那麼重要,它能幫助管理人專注於眼前最需要專注的事情。
Eli Goldratt 提出的 TOC,並不單是一套又一套的商業應用方案,而是更歸根究柢地探詢導致問題的核心原因。在此,我們必須要思考一個問題:是什麼令到企業主管不能專注於整體的最弱一環呢?對於 Goldratt 來說,病因就是埋藏在「成本會計」(cost accounting)的教條上。成本會計在 Goldratt 眼中,只會令主管各自埋首於割裂而分化的管理模式,每天只追求自己部門的「局部最優化」,使企業的資源向四方八面拉扯,而非匯聚在一個統一方向上。
系統思考相輔相成
討論局部優化弊病的著作中,除了 The Goal 以外,討論得同樣出色的有 Peter Senge 的《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這本被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評為過去一百年最重要的管理學名著,主張主管若要有效令組織具有創新的能力,那必須要具備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此書最近推出了新增百多頁更新內容的十五周年版,筆者在此大力推薦讀者找來看看。對於「可行願景」這一類的大型改革,最高管理層若只被其創造的利潤所吸引,卻不知道在推行此類改革的同時,其實也是一種對系統思考的培訓與歷練過程(即一個沒有系統思考潛質的管理團隊),是注定不會在這些改革上得到什麼重要成果。
系統思維是一個很迷人且值得深入討論的大題目。筆者希望在往後數周,對系統思考及相關的著作再作更深入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