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一個虛無又抽象的詞語。人類總罔顧歷史,恐懼未來,至於當下,卻又活得支離破碎。是什麼讓陳穎堅對研究未來趨勢樂此不疲?他說:「小時候,總覺得歷史枯燥無聊,相比之下,未來可以充滿想像,可以很好玩。對小朋友來說,最有趣的電影當然也是科幻片啦。」長大後,就發現未來不止新奇有趣這麼簡單,未來其實讓人憂心忡忡:「環境污染、能源問題等等對人類未來造成很大挑戰,但同時網絡社會也為我們帶來正面希望。」歷史不能改變、只能回顧,然而未來仍繫於今天,此時此刻分分鐘能創造不同的未來。「未來始終是我們將居住的地方,值得我們了解更多。」陳穎堅說。
以Alvin Toffler著作為核心
陳穎堅稱他小時是個叛逆學生,不愛讀書,直至中學跟姊姊上由AlbertMoses教的課程,為他打開了一道通往思考世界的大門。Albert Moses叫學生打開一本Time Magazine,找出裏面文章的各種聯繫,畫成一張mind map。Albert Moses還叫學生讀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的經典著作The Third Wave,自此使陳穎堅矢志成為一個未來學家。Toffler這本巨著主要提出一個社會學的框架,把社會生產模式分成三波:農業模式、工業模式及知識型社會。這本在1980年寫成的書,竟準確地預測了跨國企業的盛行,核心家庭的瓦解,以至最近DIY手作浪潮的風氣等,其準確程度令人驚歎。「每一個讀者,總有一個由幾本核心著作組成的理論框架。框架建立以後,其他書本只幫助豐富或認證你已有知識。Toffler的著作便是我這個框架的核心。」所以陳穎堅既看到香港脫離第二波,但又未完全達到知識型社會的奇怪現狀,又看到遼闊中國三種生產模式並存的現。以下是他的預測:「中國的發展不能慢下來。但同時間,人口老化和城鎮化是必然的問題,所以一孩政策和戶口政策一定要放寬,只是時間的問題。中國再發展下去,水資源將會是對社會發展造成最大挑戰的因素。」
Ken Wilber整合理論開眼界
Predictions跟trend是兩碼子事。Toffler等大師研究的trend是整體趨勢,講求對未來情境的想像,什麼時候發生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些事情將在未來發生。Predictions指的則是短線的預測,講求精確。陳穎堅推介由新進預測大師Nate Silver所寫的The Signal and the Noise。當年Nate預測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50個州份內,竟測中49個州份的選舉結果,隨即被稱為預測大師。「Big data大數據指的是企業用number crunching得到客戶資料,令預測更準確。例如在amazon買書,你買了這幾本,它會告訴你通常買這本書的人也喜歡這幾本書。但是這本The Signal and the Noise講大數據只是相互關係,並不是因果關係,所以大數據的出現某程度上創造了更多noise,反而對預測有負面的影響。」
除了Alvin Toffler以外,陳穎堅的理論框架另一個核心大師是哲學家Ken Wilber。「Ken Wilber提出的整合理論(Integral Model)對我影響很深。他把人類發展分成不同層次:只看到自己的Me World,高一個層次的We World,和All of Us World。當你晉升到另一層次時,你便能看到更複雜的事情,也展現更多不同的面向,可以很外向也很內向,可以感性同時理性。」這些個人的提升,終究也帶動整個社會的昇華。Ken Wilber從宏觀角度勾勒出對世界的綜合觀,整合西方及東方的身心靈哲學,講人類的行為如何可向上超越,令人眼界大開。
「有書睇書」 空啃太空垃圾
這是一個充斥各種噪音的年代。一個話題破空而出,引起各方激烈議論、爭持不下,但又瞬間被另一浪潮所淹沒,大家熱論與遺忘的速度幾乎一樣飛快。陳穎堅也有感社會的嘈雜、資訊的多樣,市面上的許多暢銷書,像是大熱一時的《富爸爸窮爸爸》,其實都硬銷自己的觀點,不鼓勵讀者自行思考:「在這個社會,如果你隨波逐流,有書睇書,沒有建立自己的一套哲學,便很容易迷失。」所以閱讀大師著作,用前人理論建立自己的一套框架便十分重要:「如果你沒有框架,所閱讀的只是一堆沒有聯繫的太空垃圾。」不過無論你的理論框架建立在Alvin Toffler或是Ken Wilber的學說上,不要忘記理論終究是理論,是把複雜世界簡單化的一個過程:「我曾訪問過一個未來學家,他講了一句很深刻的說話:『你要建立一個理論框架,但不要對它死守不放。』他也曾說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
讀得書多方知見識少
最後,面對一片浩瀚的知識海洋,眼見資訊總在緊抓書頁的指縫間溜走,人需要坦承自己的微小。陳穎堅希望他家中的書架不只為他提供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也能提醒他謙遜的重要性:因為讀得愈多,愈發現自己見識愈少。由Edgar H Schein所寫的Humble Inquiry: The Gentle Art of Asking Instead of Telling便是一本教人謙虛求教的書:「如果你常常發表自己意見,不停說教,就等於自認你比其他人厲害。應該保持一顆好奇的心,多發問,向別人學習。」除了發問外,一個謙遜的人還會付出:「許多人懼怕付出、奉獻終究使自己受到傷害。但Adam Grant所寫的Give and Take以科學實證的角度,分析為什麼付出其實讓自己得到更多,giver其實比taker得到更多的回報。」或者歸根究柢,終須回歸到基本問題:人為什麼要閱讀?「閱讀說到底就是為了生活得更快樂,更懂得愛其他人。這不代表每人都要靠閱讀才能做到,有些人靠看電影、寫作、環遊世界,我則靠書本。每一本書,都使我的人生更圓融。」
文:吳世寧
圖:林俊源、網上圖片
編輯﹕王翠麗
美術﹕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