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我在 2003 年的 9 月替國內推動學習型組織的 CKO 網站寫下的,後因種種理由沒有再為該網站繼續撰寫文章。近日重看這一篇序,覺得仍有值得分享的地方,所以就在此地重彈老調多一次。)
一九九四年是一個很值得紀念的年頭。這一年,是筆者第一次讀到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練》英文原著;同在這一年,台灣的天下文化推出了中文版,甫一出版,旋即捲動整個台灣吹起『學習型組織』之風;也是同在這一年,千呼萬喚的《第五項修練實踐篇》在美國首度登場了。對於自己初次接觸聖吉震撼心靈的管理學說,便能同時一氣呵成的看到《實踐篇》,至今仍覺是自己學習過程一次很特別的福氣。
不用多說的,當然是《第五項修練》出版後為整個管理學界所帶來的震撼。但當更多人認同這是一本極棒的書的同時,亦有不少人感受到挫敗,因為有很多讀者(尤其是那一批真心響往『學習型組織』構想的擁戴者)就是沒法知道如何可以將理念放到實際的工作現場上!無數的讀者紛紛來信求教,詢問「星期一的早上回到職場時,第一件應該做的事是甚麼?」。這個問題,便成了《實踐篇》一個令人充滿期望的起點。結果經過四年的整理,聖吉和他的一群同修終於編寫出對持續整個『學習型組織』發展一本極重要的著作。
不知不覺間,《實踐篇》在國外經已出版了九年之久。這個時間對於大部份的商管書來說,已是被資訊爆炸的年代遺忘得不知所踪。但這本書,若以今天的標準來衡量,很明顯的沒有踏上以上的命運。《實踐篇》的長青(雖不及《第五項修練》般強勁),相信也是一個系統思維中「良性循環」的結果:『學習型組織』的實踐社群,就是透過《實踐篇》得到不斷的壯大,令整個社群對『學習型組織』的信念更加堅實;同樣,《實踐篇》也在實踐社群的成長帶動下,得以持續暢銷。兩者形成了自主滾動的雪球效應,相得益彰。
但無可否認,對於任何讀過《第五項修練》的中國讀者來說,此書自1996年在國內出版後,要等上六年多才可以看到《實踐篇》的付印,時間確實長得有點過份。我相信也是同樣的緣由,致令國內很多熱心的實踐者在極度缺乏有份量的參考著作之前,對『學習型組織』理念出現不少誤解,令推動改革不如他們想像中的那樣單純,有時更是因為這些誤解而越推越糟。
常言道:It’s never too late! (永不算是太遲吧!) 好吧,那我們就接受「遲來」的現實。更有意義的問題是:我們現在可以做些甚麼?我相信,從今天起「好好的推廣《第五項修練實踐篇》」將會與「好好的推廣『學習型組織』」來得一樣重要。不為甚麼,只因為《實踐篇》實際、簡潔、有力、令人亢奮,但最重要的還是「可以行動」(actionable)。這是一群義無反顧的實踐者(當中包括管理人、企管諮詢師和學者) 背後精采動人的故事和他們歸納出來的寶貴知識。《實踐篇》無論在內容和排版,都像在默默的對各位讀者說:好好利用我!
想要好好的推廣《實踐篇》,文字仍是一個重要的媒介。但當要用文字推介這本也是以文字為本的《實踐篇》時,不期然的問了一句:市場上經已有那麼多關於『學習型組織』的著作,為甚麼要多寫一本呢?
筆者自九四年開始了解聖吉所描繪的學習型組織,兩年後開始在公開場合講課和為本地的各商管雜誌撰寫有關管理的文章;一年後開始為香港一家極欲轉型的企業進行了長達四年的諮詢介入工作(現今仍在進行中);及後又先後到過美國和台灣取經,也親自參與了麻省理工系統動力學院的高等研究。這些看似個別的事件,卻不知不覺間為筆者完整了個人的「學習循環」(learning cycle)。
更重要的是,這些經歷使我能一點一滴的揭開『學習型組織』的神秘面紗,內心在這個過程有著一種很驚訝而重要的啟發:原來在真正協助企業建立學習型組織時,跟書本上的了解可是完全另一回事。回過頭來,當年被《第五項修練》所吸引的內容,原來有八成是跟我原來的了解有很大分別!有趣的是,經過實踐後再回看書中的內容時,整套理念的了解又提升到另一個層次,使下次的實踐更有效。讀者因此不難推斷出,我曾與《第五項修練》、《第五項修練實踐篇》、《變革之舞》有過無數次由膚淺轉到深刻了解的交往體驗。
這些體驗令我深信,假如沒有經過真真正正的實踐,能夠了解《第五項修練》的真義,將會是極為有限。相信為《實踐篇》寫導讀更重要的價值也在這裡吧。一方面,《實踐篇》是主導人們真正去實踐它的理念在企業中,整本書是一個動詞。這是一個窗口讓管理人變成一個實踐者,將書中的文字轉化為行動。在這裡,我可以從一個華人實踐者的角度去加以剖釋一下《實踐篇》的不同工具和其效用在中國背景或華人文化的果效。另一方面,《實踐篇》本來就是打著給有意實踐的人來看。因此並不同於《第五項修練》和《變革之舞》,它的讀者群並不期望是一般大眾。當中有很多術語、專詞,使人不得不相信其閱讀的首要條件是必須先看過《第五項修練》,並了解當中的一些理念和脈胳,才可從《實踐篇》獲得理解。最理想的讀者自然是『學習型組織』實踐社群的成員。
據筆者所知,現時很多國內擁護『學習型組織』的朋友多是自學的,而且我相信這也將會是很多新進後學者的學習途徑。因此,此導讀的最基本想法是希望讀者更加了解《實踐篇》的傑出和實用之處。此外,《實踐篇》還有很多章節,是值得以「故事背後的故事」的家常閒談方式,來為讀者製造更大的閱讀張力;也有不少章節,在九年後的今天,經已有更多的參考資料可以豐富讀者的了解,令他們更有效的閱讀和吸收當中的信息。
也許,我在這裡再鄭重的說明一次:《實踐篇》並不是作閱讀之用,而是作實踐之用。當然,閣下仍可以當它是一般讀物的閱讀,但其編排的方式和部份較為深奧的內容使不少人望而生畏。的確,無論這本書寫得如何實際、如何實用,這仍是一本不易讀的書。假如能夠有人從旁指導此書須要留意之處,讓閱讀過程更順暢,反思過程更有興味,相信也不失為一件美事。而筆者也渴望扮演這樣的角色。
最後,我或許一直期望透過導讀《實踐篇》的空間,更親身的分享作為一個企業諮詢顧問師在這些年來工作上的苦與樂。畢竟,『學習型組織』著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重新連繫。我也期望與讀者有著新的連繫,並將這本書的重要信息分享與更多熱心的同修,一起為中國打造更多的學習型組織。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