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有一個名為 LOPN 的網絡,是在新加坡免費推廣 The Fifth Discipline (《第五項修練》) 的各項重要修練及工具。是的,你沒有讀錯,是免費。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as free lunch。請不要誤解,這並不是說 LOPN 會用其他的方式向你收取費用。它真的分文不收。但從更大的系統角度來說,那是帶有成本的。我多次與 LOPN 的舵手 Sheila Damodaran 提出我對這種做法的不認同。我是一個很重視「真實回應」的人,當你不收費的時候,人們便不會對你的工作帶有期望。而且,你能從人群中收到的 feedback 都是一面倒的好,因為他們會因為你的「義行」而感動。
希望各位也不要以為暗示這名Sheila 的水平不夠。恰好相反的是,Sheila is a great trainer。她對 LO 工具的認知,是亞洲區數一數二的。她很有自己的風格,並從「系統基模」的運用上,發展出她個人的「洋怱模型 (onion model)」。她在很多方面的技巧與能力,都不會差於一些收取很高昂費用的培訓師。無論如何,她是出眾的。
但我仍不喜歡 Sheila 這種免費午餐的做法。然而,我回頭再看過去的十年,願意循《第五項修練》的框架,推動五項修練的工具的人來說,成果其實並沒有太多。其中,我必須承認,當中有很多工具,是需要很高水平的企業主管才能有效消化並轉化為成果的,而在亞洲區能夠有這種組織氣候的企業真的不多。就讓我舉一個例子。
《第五項修練》中最受推崇的工具,要算是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單是你讀書中的第四章有關系統思考的微妙法則,你便會被系統思考的智慧所吸引。而書中有提到一個概念是微世界 (mircoworld),其主張是利用電腦的模擬器 (computer modeling),模擬出系統的動態互動,並從中展開學習。但在現實中,這個工具並不好用。系統動力學的理論雖不算難於掌握,但起碼不是一般主管會有意願及時間去接觸,而在模型的診斷上也是容易犯上心智模式不完整的問題。說實話,到現時為止,我仍未看過有顧問能使用這個工具在他們的管理顧問工作上 (at least in Asia)。但話說回來,系統動力學是否不重要?絕不。我認為系統動力學有很多寶藏,而且需要花上很多年月才能慢慢品味出它的智慧所在。只不過,它不是一般顧問或一般主管能輕易駕駑的工具。系統動力學的發揮,必須用在一個有一定能力的顧問手上,然後再有機會碰上一個能在較抽象層次展開反思的管理人才有用。以上所提出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因此,我相信,「學習型組織」並不是一般的組織實踐。我希望帶出「學習型組織」的吊詭現象:一種極流行的管理概念,但在執行上,沒有多少企業可以做得到!學習型組織的流行,是因為 Peter Senge 描繪出來的圖像,觸及了人類深層的渴望。
對於一種理念的傳播,我相信 Peter Senge 是成功了,而且肯定這個理念會一直長存下去,成為一個不朽的傳奇 (若用 Selfish Gene 作者 Richard Dawkins 提出 meme 的概念,學習型組織已經成為一種 meme了)。然而,若學習型組織作為一種組織實踐來說,組織顧問們則要非常小心,顧問們將很難單單以這種純然的理念而生存,它必須配以其他的實用性工具 - 例如我選用了 TOC (theory of constraint)(但這種工具卻不能與 LO 的精神相違背),才能發揮出學習型組織的精神。
因此,今天回看 Shiela 近乎「清教徒」般的推廣學習型組織的實踐(而且是 pure type LO!),我真不能想像,除了義務的推廣外,還有甚麼可行途徑,從而我會對 Sheila 現在的做法有一種無奈的「認可」。
P.S.: If you really want to learn the pure "MIT-The Fifth Discipline" version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ories, I highly recommend Shiela Damodaran, do contact her.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