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 (制約管理理論) 之所以具有威力,不單是它的指導性方針具備系統思考,而且它也有一套評估及量度的方法。做了學習型組織顧問多年,我可以說這是很重要的,因為「人」的顧問工作多是不能量度的。雖然這方面的工作是極重要的(我重申,這是極為重要的!)但,我幫忙了組織化解了一些部門的衝突,或引導了一次具決策性的高層會議,都不能直接說明如何影響實際的績業。在商業世界中,不會有太多老闆/總經理,明白人的素質培養,同時願意放上三五年的時間,而不需顧及成果及績效的。
TOC 具有有效而宏觀的指標,例如 due-date Performance (或我們簡稱之DDP)和庫存 (inventory)。這些都是很實際,而且對組織的業績會有重要衝突的有效指標,這些指標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所有人都會認同這個指標對評估組織表現的有效性。這是 TOC 的威力所在。
但,不是因為有了指標,改變自然會變得很客觀。我們需要知道,所有量度指標背後都隱藏了極關鍵的心智模式 (mental model),不了解量度背後的心智模式,很可能會浪費了一些有效而重要的度量工具。TOC 的世界中,對量度的心智模式之區分,分為「成本世界 (cost world)」及「產出世界 (Throughput world)」。簡單的說:帶著成本世界的視野來應用 TOC ,是注定不會成功的。為甚麼呢?
成本會計一直以來是對組織帶來傷害多於助益,組織以為降低成本就是競爭力的來源。嚴謹一點說,這種說話有一少部份是對的,組織不應讓成本的監管失控,無的放矢的花費。但同時,我們卻不能被成本控制我們的管理行為。簡單的說,我們需要監控成本,但卻不應被成本支配我們每一個管理決策。不幸的是,當你給與一個人一個錘,他/她會出現一種傾向是將外界大部份的事物看成一口釘,只管一種方式死命的進行成本控制。
品管之父戴明 (Deming) 曾經說過,組織內有95% 的事情是不能被量度的。要知道的是,戴明本身是統計學博士,一個對量計擁有大量專業知識的高手,竟會說出這種話,內裡必有其乾坤。(我認為全球最出色的學習組織之一的豐田汽車公司,就是督信並奉行戴明的教誨多年,公司的生產部份所帶有的量計方式是遠比常人想像的少)。
當一家企業過度針對成本的計算時,他們是根本性地進行自我削弱(競爭力)。不少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不惜買入一些品質不穩定的物料,或交貨期不準的供應商,以致最後交貨嚴重失期,不是要不計工本的寄飛機送貨,就是最後仍得要得失客戶,嚴重影響自家聲譽。以上只是其中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成本導向而引致的損失,有時候就是發生了也不自知,這一類的傷害為最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成本中心 (cost center) 或利潤中心 (profit center) 等管理概念。因為,應用這些「中心主義」的組織,其實是諷刺地讓組織失到「中心」。組織會依照他們的成本指標各自死命誓保成本底線,結果組織各自為政,形成割裂 (silo) 主義為之大盛。組織就是一頭時時分分都想要分解且難以駕駑的怪獸一樣,完全與系統及全觀的概念背馳。
從企業控制的角度出發,成本計算也是難於掌控的。試想想,一家企業可以「降低成本」的「動作」可以有很多很多,可以是用少一張紙,用少一枝筆,在最需要買一個工具箱維修重要機件時,買一些最平宜的價色,請外聘導師時用上投標的方式要求「價低者得」等等,這樣減這一元,減那一毫的做法是否能夠提升組織的競爭力?我相信答案已經是很明顯的了。
一家企業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賺錢。賺錢當然是以純利計算,純利自然是由銷售減去成本而得出的。所以成本的降低自己可以創造賺錢的假象,而且降低成本的成效往往也是比較快。因此降低成本經常被挪用作為營造成本的手段。但賺錢的另一個途徑就是增加收入,或創造更多的銷售訂單。整個向心是非常清晰的,透過 TOC 我們會問:到底是哪個工序或部驟是限制組織創造更多收入呢?這就是對瓶頸之管理。
因此,若從成本世界出發,我們要管的點可以有無限多個,但若從產出世界的觀點出發,需要管的幾乎就只集中在運作中的最弱的瓶頸。
無限對一,你會怎樣選?歡迎你們發表自己的意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