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甚麼是TOC?
TOC 是一種系統思考的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應用的工具。TOC 全名是 Theory of Constraints,中文有的叫「制約理論」;有的叫「瓶頸理論」,我比較喜歡直接叫它做 TOC。TOC 的前提假設是任何系統都會有其制約所在,但影響著(或限制著)系統有更好表現,主要是來自系統中其中一個或兩個制約點。即是說,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限制組織有更好表現的「那個」制約點,並專注地改善這個制約點,那麼系統的「整體表現」便得到提升。
TOC,和一般系統論的主張一樣,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的「一 Vs. 整體」這種回報。「一」是指一個制約點,或我們所說的槓桿點(能牽一髮動全身的那種!),找到這個「一」,便可以推動「整體」。「整體」的對比是「局部」,很多時候,組織推動的改善方案只能達到局部的效益,卻不是整體性的效益。有些時候,局部效益正正是整體效益的死敵。例如「利潤中心 (profit center)」便是一個損害整體利益的局部概念。
OK,但你會問「為甚麼要 TOC?以上這些說法不是在你推廣的 systems thinking 當中已經有討論過的嗎?」。沒錯,Peter Senge 所倡導的系統基模同樣也有很多這些討論,但最重要的分別在於,Senge 的取向是要管理人為一些當規的做法展開「反思 (reflections)」,而不著重答案。而由 Eli Goldratt 開創出來的 TOC 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答案,你只需跟著做便可以了。到底你會要反思,或是要實踐的答案?答案當然是一面倒的「要答案」吧!
對我來說,其實兩者同樣重要。但若然你沒有見過所謂的系統思考式應用,而自己去搞自己一套的系統思考出來,你很可能(留意我是是「很可能」)會想出一套自以為系統思考的「局部方案」,然後再因為欠缺自省的反思能力,讓自己繼續自盲於這樣的陷阱。
Eli Goldratt提出的TOC,作為一種系統思考的應用是超一流的。如果要用上我最重視的其中一個元素,是它的高度「可行動性 (actionability)」。請繼續留意這裡的 blogging,我會分享更多有關 TOC 的細節。
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 在西方學術界(以 MBA 教科書收錄計)最早「出現」於九零年代初,一般都會是那些厚厚的Operation/Production Management 的教科書內其中的一個章節,或獨立成為一個 Chapter,而往往被學生忽略。
因為大部份教科書作者,對TOC的了解都不深,所以一般都只是輕輕帶過(只作為很 Update 的顯示而已),而所參考的書目更是聊聊幾本,根本搔不著癢處,更惶論會引起學術界的什麼迴響。
而TOC從西方傳來中國,則為期更晚(遲了十年才收錄入運營管理的教科書裡),故此現時的國內地區(包括香港)的生產或營運的高級主管(當然是90年代畢業),大部份都沒聽過 TOC.
Posted by: David Chan | June 10, 2007 at 04:16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