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TOC(Theory of Constraints)是我人生中其中一頁最重要的課。而且能夠有幸見識「整套知識」,可以說是自己的榮幸。TOC的理念非常簡單,簡單得像愛恩斯坦對Piaget的讚許一樣:這套理論簡單到只有天才才會發現的。
TOC主張焦點要放在樽頸(bottleneck)上。這個道理我相信是很多人也曾想過的事,但你很可能沒有Eli Goldratt想得那麼徹底。沒錯,他將這個理念想得很徹底,徹底到他將這個TOC的理念繼續發展了廿年之多。現今,TOC已經能解決多達八成工廠上的問題。80%!這絕對不是一件「吹水事件」,而是實實質質的,一步一步的有系統地解決生產所遇到的問題。我的體驗是:成果實在好得有點令人難以置信。TOC除了已經攻克生產方面的問題之外,他們同時也攻克了在物流(supply-chain logistics)和項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這兩大範疇。而且成果是非常理想。
既然是這樣,你自己會問,這套方法為何至今仍不被主流接受(如JIT,Six Sigma)?至今我仍是不太了解,但我相信,不出三數年,TOC應該會在香港和大陸一帶流行起來。至於TOC流行與否並不是我的第一關注。反而,我對它的良好感覺是來自它可以幫助我在系統思考的修練上去到另一些具體的應用上。
Peter Senge在其The Fifth Discipline中所描述的系統思考方式,與他老師Jay Forrester主張的系統動力學(systems dynamics)不同,主要是透過重覆出現的系統基模(systems archetypes)來反思組織政策以及人際的心智模式。這套工具非常具威力,但卻要求學習者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思考」能力,否則,這套工具所能發揮的空間,必須要有facilitator在場協助。TOC相對來說,對facilitator的要求並不多。了解了背後的原理,便可以到自己的工廠試試用。某程度來說,它在生產環境的全攻克,令我可以在用系統思考的框架下,有一些solution based的指導方向,可以幫助那些真正需要解決方案的企業。
我們的團隊成員與TOC「教父」Eli Goldratt在堔圳的Viable Vision Offer Event中,午餐時談話的一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