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在2007年的一份雜誌 Jam & Bread 上登載過的一篇文章,內容是以 Ken Wilber 的理念為基礎指導,全文共有三個部份。
-------------------------------------
又是神童。14歲考九優,9歲入大學。
一時之間,作為父母的都開始雙眼斜望自己的子女,思考她/他會否都是另一名神童?當然,能夠被冠以神童之名,必有其出位處。神童「神」在哪裡?神就神在他們的學習能力,他們竟然有能力消化一些要十七、八歲才可應付的知識。好了。你可以認輸,你得承認你的子女不是神童,然後跳出另一個問題:若然我也希望我的子女也有這樣的能力,我可以複製這些神童的學習能力嗎?(尤其是當你聽到九歲神童的父親說他是「有策略地」操練他的兒子)
先不要說複製那些出眾的神童。假設我作為一名父母,只希望自己的子女在適齡進入哈佛大學,可以嗎?坊間又有一些書說可以,你可以試試《哈佛女孩劉亦婷》,內裡像要揭示她的母親如何用心用愛地教育她的女兒。故事實在令人感動,能夠入讀哈佛就尤如大團圓結局一樣皆大歡喜。《哈佛女孩》一書,在國內、香港及台灣都是大賣的。
鏡頭一轉,這邊廂在討論記憶力,擁有驚人的記憶力可以吧?翻開報章,一幅幅大廣告說你可以鯨吞大量資訊,運用右腦的想像力,來將所有電話號碼記下來(當然你也會問,PDA可以做到的事情,為何仍要人腦去做)。
有趣,是嗎?你要製造神童,他們說有方法;你要女兒入哈佛,他們說有方法;你要子女有驚人記憶力,他們說有方法。不要忘記,以上提及的,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我們終於來到一個年代,主要是拜互聯網所賜,能夠接觸到全球各式各樣的學習方法,成就下一代的「超人 (super-human)」。在這樣的一個年代裡,我們應該怎樣自處?子女就在你的眼前,你是一名中產階層的父母,你極之關心自己子女的將來及成長;你也懂得從書店、工作坊、互聯網找到你所想要的資訊及知識;而你亦有能力影響下一代的發展,你會怎樣做?
當J&B總編找我寫一些學習理論及成長的文章時,我遇到這樣的困局。我打從十七歲時(早在廿年前)已經接觸mind-mapping,我同時精通另一個較mind-map更嚴謹的學習工具「概念圖 (concept map)」,我愛死概念圖,認為有了概念圖,不應再讓mind-map 有生存的空間;其後我再精通另一種更高級的圖像思考工具,稱為「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或「因果環路圖 (causal-loop diagram)」;同時我自學了「六頂思考帽」、「水平思考方法」,還有李天命的語理分析。在學習理論方面,我很喜歡「發展心理學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的主張,認同Piaget 的兒童心智發展。也追隨了很長時間有關「多元智能」作者Howard Gardner的不同著作。在我的工作上,我是一名管理顧問,其中有不少客戶是來自教育界,我對於現今教學上主張的「行動研究」、「學習型組織」等等都有深入的了解。加上我在過去十五年大量修讀國外心理學的發展,對於個人的成長已經有足夠廣闊的涉獵。最後,我是兩名兒子的父親,及有一位在小學任職主任的太太。不用說我當然知道坊間所謂超級記憶術的技倆,以及讀過《哈佛女孩》吧!
我絕對符合以上提到的「可以為所欲為的中產階層父母」。但當回到一個父母的角色,面對自己的子女,我卻發現自己是無助與無能的!因為,我發現自己的倆名兒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我就是不能「套」上之前認為合理的理論與想法到我任何一個兒子身上(兩個皆合用的方法就更不用想)。偶爾我會成功地教導了哥哥,卻發現完全不能用在弟弟身上!他們縱然是親兄弟,但我仍不斷驚訝於兩者的巨大差異,讓我感到造物之美。更重要的是,今天你認為合適他的方法,明天已經顯得過時了。子女在經歷成長,他們不停在變,因此作為父母對待他們的教學策略,也是同樣的動態,時刻要有改變的心理準備。以上種種,讓我作為一個父母,有一個極重要的啟發:在我真正接觸自己子女之前,我根本不可能知道如何教導他。換句話說,任何一個尚未有子女的人,而自稱自己懂得教導子女,都不要認真的取信他。因為一個認真看待教育下一代的父母,都不可能預先知道自己該如何教導子女。父母們就是不可能。
有了這個適切的「謙虛」,我們便可以開始重新反思教育、教養。我們可以重新反思「神童現象」、哈佛女孩、超強記憶等議題,以及這些與自己子女成長之間的關係與取捨。我要不要他們擁有這些能力?我要不要他們進入哈佛?完美的記憶力對於我的子女的學習,有一些怎樣的正面及負面的衝擊呢?
我希望各位讀者留意,我沒有對以上任何一種方法提出任何的批判。All theories are right! 所有理論都是對的,但我們能需認真它有效的範圍在哪。同時,批判這些工具的成效也不是這篇文章的焦點所在。我希望籍由一種反思,去認識一個更偌大的思考框架,有助我們面對及盛載坊間各式各樣的學習理論及主張。繼而,以「邊學邊試」的行動研究精神,去探索合適自己子女的成長之路。
反思就從這裡開始吧。
---------------------------------------
The whole article can be downloaded in .pdf form.
為人父母的寶貴之處,對於我來說是自己的再一次成長:為功課和考試而苦戰(去年正與大兒子一同經過久違了的中學會考)、為同學之間的是非而苦惱、為參加代表學校的比賽而緊張...。自己過去的經驗未必管用;自己的在教育和輔導上的專業知識,也不一定會被孩子接受。但是,只要我們在孩子的身邊,他們的心便安定下來。
最近我喜歡引用的說話,是父母就像運動會上的啦啦隊,不單在孩子成功的時間為他們吶喊助興,更是在他們跌倒了,落後了的時間,仍興致勃勃地鼓勵他們,再起來,再向前進發。
Posted by: Yolanda Wong | Thursday, February 14, 2008 at 09:36 PM
thanks Yolanda, 非常認同你所說的「是自己的再一次成長」,沒有甚麼比這句更能表達自己的心情。惟對於此種經驗之反思,而不是被社會的價值觀牽著走才是最重要。對 Integral Model 的認知是可以幫助我們這種覺知的。
Posted by: Joey | Thursday, February 14, 2008 at 11:19 PM